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先后创办了几种有关农业方面的报刊,介绍有关农业的政策法令,反映国内外农业情报收集及全国各地农业生产情况和各种农事活动的调查,《农情报告》便是其中之一种。
《农情报告》由设在南京中山门外孝陵镇的中央农业实业研究所经济科主办,为实业部定期刊物,月刊,16开本,定价每期大洋1角,全年12期,大洋1元,邮费在内。在每期封面的下半部的一段编者的话说:“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为明瞭全国农业情形起见,特办理全国农业情形调查估计,此种调查,包括各省主要农产之收获丰收,及各地农村经济之兴衰事实,现报告人数达6000余人,热心协助;分布区域22省1200余县之广。调查之结果,于每月15日发表报告一次,以供关心农业者之参考。”
笔者收藏的是《农情报告》的第4卷第7~12期,民国25年(1936年)7月15日至12月15日按月定期出版。两年前,笔者从旧书市场低价淘得,该刊的原藏单位是湖南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图书室,每期上都有图书室藏书印。
该刊的内容广泛,凡涉及农业或与农业有关的如农作物产量估计,全国各县乡村物价指数,各省农民离村情况,各地地价、田赋、农村商品、农村教育、农村副业等均属调查范围,可以说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及各种农事活动以及与农业生产技术相关联的方方面面。该刊编辑的特点是,栏目设置各期不一,各期页码首尾相连;有些调查报告限于篇幅则采取连载的形式刊出。在第4卷第7期上,刊登了《各县农民离村调查》,载:1935年10月,据对全国各省1001县寄回的3319份调查表统计,在农村,全家离村的农家,占报告各县总农户平均值为4.8%,其中青年男女双双离村的农家平均为8.9%。在地域上以贵州、甘肃、湖北三省最多。在家庭人口构成上,3~6人的家庭为最多。关于离家的原因,一是耕地不足,经调查,耕地面积在5亩以下的平均占42.2%,5~10亩者平均占30.7%,两项合计占72.8%;二是水旱匪等各种灾患及贫困生活所迫。去岁黄河长江流域各省水旱虫灾奇重,而西北西南各省则又因匪患严重,农民痛苦不堪,加之捐税苛重,农民不堪重负,不能安居乐业,唯有扶老携幼远走他乡。离村农民的去向,以赴城市的占多数,达59.1%;逃难、作工、谋生的占32.4%;远去垦荒的仅占4.5%。
农村教育与农业息息相关,该刊对此也极为关注。为掌握我国各地乡村教育状况,1935年9月对22省961县寄回的3146份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乡村教育以小学占大多数,这其中公立小学占34%,私立占30%;各乡村学校在校学生,就全国平均而言,公立小学56人,私立44人,私塾19人。乡村小学教师的文化构成,初中毕业者为最多,占35.7%;师范生次之,占28.1%;小学毕业的占14.6%,其他占9.5%。所以调查认为“农村教育宣基础,在于小学教育而小学教育之基,又在于师资,故小学教师文化状况不尽人满意,应加以检讨”。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农村人口中以佃农和自耕农为最多,他们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外,还进行各种农副业生产,以维持家庭生活。在第4卷第11期上,有一份1935年12月对952县关于农副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副业以纺织、养猪、养鸭鸡、养蚕、养鱼、养蜂、编草绳草鞋、制土砖为最多,帮工、割柴草、兼业木匠、裁缝等也较为普遍。
这本关注农情的实业刊物《农情报告》,从全国各地组织了6000余人的调查员,队伍庞大,调查内容诸多,区域之广,且每月发表调查情况,所登内容“欢迎转载”,这就更扩大了刊物的社会效应。这份刊物“经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对当时全国农业生产及农事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今研究三四十年代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查王桧林、朱汉国主编由书海出版社1992年5月一版一印的《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农情报告》未见收录。该刊是中央级定期刊物,月刊,按此笔者推断,《农情报告》以应为民国22年(1933年)1月创刊,不知是否成立。
(2009年1月7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