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
珍藏有一通刊刻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黄公墓表。该墓表青石质,高182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四周饰有花草纹。上部篆题“黄公墓表”四字。正文楷书11行,满行44字。现将墓表标点录文于下(“」”表转行,“□”表缺一字),作一考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皇清敕授修职佐郎武城县儒学训导黄公墓表
公姓黄氏,讳景时,字圣符,世为益都北鄙之西黄家庄人。生于明崇正五年,至我」朝康熙二十九年由府学生贡入太学。官武城训导,授阶修职佐郎。五十四年十月初六日卒,寿八十有四。于某月日葬于庄北之新阡。葬后六十余年,公之第六孙县学生茂野先生始述公行事,属松苓表其墓。松苓□」先生为甥婿,不获辞,为节其事,著贞石焉。公性坦易、嗜书,虽老不倦。后进从之,如坐春风中。然外实方峻,人」严惮之。妇孺嬉笑闾巷,值公入里门,无不敛容避者。时人信之,若北海之于彦芳也。崇正末,邑数被兵。」公方十余岁,只身避难于县西山中。依明氓宋氏,宋氏乏子姓,翁妪老而贫。公归后终其身,厚恤之。北平黄」崑圃先生,先世益都人,视学山东,日檄有司访其旧族。有司以公闻,征至而世系莫可考,又欲与公通谱,」公谢焉。当时咸以为执,公笑曰:‘我不学郭崇韬流涕于汾阳墓。’嗟乎!公之笃行如此,宜其享遐龄而昌厥」世也。《语》云:‘动则蹈规矩,言则发德音。’公非近世之叔度也与!子男三,长廷晨,早卒。次廷英、廷勋,并郡诸生。廷」晨、廷英,配宋氏出。廷勋,簉室□氏出。孙男六,中清、中林、中音、世臣、世忠、世秀。世秀即所谓茂野先生也。」乾隆四十五年岁在上章困敦季夏吉旦。」段松苓拜撰,」冯侃书丹。”
这篇墓表记叙了黄景时生平事迹。黄景时,字圣符,青州府益都县人。曾任山东武城县儒学训导,授阶修职佐郎。训导为县儒学副职,辅佐教谕教诲生员,未入流。修职佐郎系低级文官散阶称号。黄景时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享年84岁。安葬在益都县黄家庄北。有子三人:廷晨、廷英、廷勋。孙六人:中清、中林、中音、世臣、世忠、世秀。
黄崑圃,即黄叔琳(1672—1756),字崑圃,清顺天大兴人。《清史稿》卷77有传。叔琳本歙县程氏,以父华蕃为舅氏黄尔悟后,遂改姓黄。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第三名,授编修。历任山东学政、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吏部侍郎、詹事、浙江巡抚等职。以文学政事,知名于康、雍、乾三朝,人称“北平黄先生”。著有《夏小正传注》、《史通训故补注》《文心雕龙辑注》《颜氏家训节抄》《砚北杂录》等。据墓表知,黄叔琳先世为益都人。他任山东学政期间,多方寻访亲人。黄景时被推荐出来,但世系已不可考。黄叔琳想与他通家谱,被谢绝。
叔度,即黄宪,字叔度,东汉汝南慎阳人。《后汉书》卷53有传。父为牛医,家世贫寒。黄宪气质非凡,才华横溢。十四岁时,被名士荀淑赞为师表。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出仕,亦不拒绝。后至京师而还,竟未如愿。卒年48岁。天下号曰“征君”。太尉陈蕃曾叹曰:“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墓表谓:“《语》云:‘动则蹈规矩,言则发德音。’公非近世之叔度也与!”意在赞扬黄景时具有黄宪般的师表风范。
撰文者段松苓(1744—1800),著名金石学者,字赤亭,益都县人。12岁丧母,17岁丧父。承担家务,供养祖母,抚育幼弟,得暇博览群书。童试时,知县周嘉猷发策问青州郡县沿革、疆域、古迹,通场无人应声,唯段松苓对答详尽。周大叹异,录为榜首,入府学。光绪《益都县图志》卷39《段松苓传》载:段氏“肆力于古,尤好金石文字,得一碑为前人所未录者,自携毡墨,手打以归。时事姓氏,日夜钩考,必疏通证明而后已。”翁方纲督学山东,搜访石刻,段松苓提供了大量资料。毕沅任山东巡抚,编撰《山左金石志》,聘请段氏参与其事。他遍访泰沂诸山,东到临朐,西至济宁,搜集大量
,完成了任务。生平著作有《益都金石记》《赤亭金石跋》《山左金志》《山左碑目》等。段松苓一生致力于搜研历代金石,这通墓表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通由其撰文的传世石刻作品,令人不禁顿生感慨之情。由墓表知,段松苓为黄景时季孙黄世秀的甥婿。二人因有这层关系,当黄请段为祖父撰写墓表时,段氏不便推辞,欣然命笔。
书丹者冯侃,乃青州文学世家冯氏家族成员,明礼部尚书冯琦后裔。据青州市档案馆藏1962年修《冯氏族谱分派兑部》卷捌《二支全本》载:冯侃,“字景陶,益(都县)庠生。”从墓表知,黄景时季孙黄世秀亦为益都“县学生”。墓表由冯侃书丹,显然是黄世秀请同学代劳了。
墓表云:“我不学郭崇韬,流涕于汾阳墓。”郭崇韬(?—926),字安时,五代代州雁门人。《旧五代史》卷57有传。他为人明敏,有才干。事李存勖为中门副使。存勖建后唐,累官枢密使。曾策划灭后梁,功劳最著。拜侍中,领成德节度使,封越国公,位兼将相。后因宦官构陷,被杀。汾阳,指唐代名将郭子仪,爵封汾阳王。他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据郭崇韬本传载,郭氏权倾朝野,“同列豆卢革谓崇韬曰:‘汾阳王代北人……侍中世在雁门,得非祖德与?’崇韬应曰:‘经乱失谱牒,先人常云去汾阳王四世。’革曰:‘故祖德也。’……及征蜀之行,于兴平拜尚父子仪之墓。”郭崇韬妄攀祖宗,以郭子仪后裔自居,虚荣心很强。此举深为黄景时不齿。黄氏人品高尚,不攀高枝,谢绝山东学政黄叔琳提出的通谱好意,得到了段松苓的由衷赞赏。
(2008年9月3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