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纪贤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代陶瓷百图》一书中,第58图是一件宋代扒村窑白釉黑花梅瓶。图像清晰,形体少见,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我在不同的

见过几件宋代梅瓶,虽各有特点,但终不及扒村窑这件好看。

河南扒村窑属磁州窑系,磁州窑在宋代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第58图梅瓶应该算是磁州窑系代表器物之一。很明显,工匠艺人在设计与制作这件梅瓶时,或多或少将人体美的因素融入了梅瓶抽象的形体造型之中。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一位苗条淑女,玉立亭亭。那黑色的牡丹缠枝纹饰,就像一件漂亮的外衣,在适合着瓶体,使细高的瓶体显得端庄富丽,给人以娴静挺秀而又朴实的美感,显得十分大气。以现代审美眼光看,这件瓶体又展现出东方人体抽象美的含义,因而它既古代又现代,让人十分喜欢。

文字资料上介绍说,这类宋代民窑梅瓶,制作成型后,要先在瓶体施一层很厚的白色化妆土,再施加含铁量很高的黑釉,然后用墨笔在上面分割出不同的装饰部位,再在每个装饰部位上勾画出所要装饰的纹样,这时工匠用竹笔划绘出正式的纹饰,再用竹刀剔去纹饰之外的黑釉,接下来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当时所说白釉,其实就是先施白色化妆土,后施透明釉而形成的。白釉黑花十分明快。

宋梅瓶是装酒的器具,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瓶体上分别饰有“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的字样。由此可知,当时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宋代梅瓶,以磁州窑型为主,又以刻绘黑色花纹者为上品。自从邢窑烧出白瓷之后,磁州窑器物上的釉上刻绘和同一时期的红绿彩,应算是白瓷釉上早期的装饰。有资料说,白瓷最早出现于北齐,经隋至唐,白瓷烧造已成熟。最著名的白瓷窑,当属隋唐时期的河北邢窑。邢窑烧出了如雪的白瓷,从此开创了瓷器釉上彩绚丽多彩的新时代。

宋梅瓶纹饰题材广泛,常见的有牡丹花卉纹、游龙云纹、山水纹、鱼藻纹,还有世俗人物等等。装饰样式有牡丹缠枝式、游龙云纹单独纹样式,还有锦地开光式等等。

宋梅瓶体型一般都比较高,在视觉上略有不安定感,装饰部位的分割,就是为了减弱这种不安定感。这样横破竖高,在视觉上就舒服了。几个装饰部位又按主次做宽窄之分和疏密之别。这样的装饰,求丰满求均匀。整体纹样要适合瓶体整体空间,局部纹饰也要适合局部空间,处处讲适合,处处求饱满。纹饰越饱满,瓶体就越显稳重和美观。

宋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宋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至明清两代,梅瓶已成为景德镇的官窑产品。这时的梅瓶胎质已完全瓷化,而宋梅瓶在材质上应属半陶半瓷。

明清梅瓶,形体不像宋梅瓶那么细高,而是略显敦实,立地稳当,口底反转交待非常清楚,瓶体曲线也柔和,且抬肩收腹撇足,有着美男子的气韵,显得振作而生动。

明清梅瓶,多以青花纹饰为主,色调雅致。装饰题材多样,常见的有龙凤纹和人物世俗画面以及山水画面等。由于一些文人画家参与绘瓷,致使明清梅瓶文墨气十足。明清梅瓶在工艺制作上要求严格,这是宋梅瓶所不及;而宋梅瓶潇洒自如的风格,又是明清所不如。

梅瓶是中国古代陶瓷中一个非常优秀的品种,我们通过了解和认识古代梅瓶,有助于我们创新,有助于我们创造出新时代的梅瓶。

现在磁州窑陶瓷业不景气,如何开发磁州窑新产品,成为恢复磁州窑的一件事儿,这时我想起了毕加索的一句话,他说:“陶器艺术已在衰微中,唯一复兴的途径是回到古代的意境,并采取原始的形式,再运用今天的感觉将他们现代化。”

我觉得毕氏说的话很在理,对研制磁州窑新产品至关重要。

(2008年11月19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