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的这批铜铸小俑人,是美国洛杉矶一位华人收藏家的藏品。家父戴应新先生于2002年春、秋季节两次访美,在该藏家的诸多铸铜艺术品中,最让他倾心的就是我国广州出土的这批百越人俑,鉴于这种小铜俑至今尚为考古空白,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因而特予以摄像记录,并详询其由来。据该侨胞讲,数十年前,这批铜俑人出土于广州白云山下,他机缘得之,后移民美国,带来洛埠,成为乡愁中的慰藉和其最珍爱的藏品。

由于本人供职于秦俑

,朝夕与俑人相处,对俑有着深厚的感情及兴趣,当在家父的案头看到这批造型小巧可爱、面部表情丰富有趣的铜俑照片时,便被其深深地吸引,特撰文介绍,与大家共赏。

我以为这批出土地点明确,迄今尚未见诸考古报告的俑人,是探索百越民族体貌形象,习俗与社会形态的直接物证。

百越是居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越即粤字,《史记》南越传、东越传,《汉书》南粤传、闽粤传均有记载。越、粤二字相通,古有百越之称,言其部落族类之多,如春秋时有於越,战国有杨越,汉有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以及三国时的山越……越人直到汉代仍被视为蛮夷,南越王赵佗就自言为“蛮夷大长”。我断定这批铜俑为战国未至西汉初年百越人的文化遗存,根据有四:1.出土于百越人世代聚居的广州地区。2.从铸造工艺看,各俑踏板底外均有圆形浇铸口痕迹,为泥塑翻模倒浇成形,与商周铜器铸造工艺符合。3.其发式乃自前额与颈部剪断——“断发”——不挽髻,与史载越人“断发文身”之特征相同。唯纹身因其体小难于表现而不彰显。4.全身赤裸,仅以布缠绕于腰际成T字形遮羞,文明程度甚低,故被中原视为蛮夷。

铜俑人各高4~5厘米,共11个,其脚下均有一方板页形踏板做底座,排比这些俑人,可组成一幅幅生产与娱乐的生活图景:

图一右一俑人右手持木棒上端,用力向下作戳地状,左臂上举扶持头顶的角形容器,头微下俯作倾倒状,表情凝重,嘴微张,给人一种嘟嘟囔囔数计种粒的感觉。赤身,只在腰际缠绕二匝布条呈T字形短裤,此即史载之“刀耕火种”的刀耕情形,就是播种人持一根尖锐的木棒在地上戳个深坑,放入种子的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到宋时尤流行于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中。右二俑人叉开双腿直立作眺望状,左臂屈曲搭于腰际,手中好像还拿了一块揩汗的帕子,右手拄持一根长长的扁担状物,似乎铆足了劲要担挑一年的辛勤成果,显然这要表现的是收获的情景,然而面部却没有丰收的喜悦。右三俑人在舂米,坐姿,双手持杵做捣臼状,杵粗大,臼呈亚腰桶形。右四俑人为织布的场面,织机为单柱立式,上部置横木控制提综,俑人站立与织机相对,人与机以其腰胯部的一圈绳索连结,使二者浑然一体易于用力。俑人右手持一团纬线,左手持木刀作打纬状,这种织机是将若干根经线分上下两层交叉布列于竖架上,每穿一次纬线,即以木刀打紧。其较之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贮贝器盖上塑造的坐式踞织机进步,而比江苏泗洪曹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脚踏提综斜织机原始,从而为我国纺织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图二右一俑人柱桴(鼓槌)而立,头顶腰鼓,以左臂扶持之,嘴衔一个烟斗状乐器,瞪目鼓腮作吹奏状。右二俑人屈左臂斜抱一板状器,右手持棒棰状桴敲击之,引吭仰面作歌唱状。右三俑人叉腿挺立,左臂挟鼓于掖下,右手持弯头棒桴击鼓,头微右歪前俯,张口作高歌状。右四俑人所持乐器呈喇叭形而体微弯曲,其左臂屈曲扶住首端,平屈右臂按住乐器未端于口部横吹之。这是一支正在奏乐演唱的队伍,他们各持不同的乐器,俯仰自由的歌唱着,其中右一俑人使用两种乐器,当是一个多面手或乐队的领班指挥者。

图三右一俑人颇特殊,其衣着除腰裆间的T字形短裤外,左肩部还斜披一条布饰,双臂伸向背后,臂腕部有物绕之。直立,口衔一排管状乐器,其最外的一管长出。此人身材匀称,表情肃穆。考《史记·赵世家》武灵王论各地服饰民俗曰:“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淮南子·齐俗训》亦云:“越人契臂”。错臂与契臂,谓剌臂出血,是用于盟誓的一种仪式。此人衣物比其他人优越,其身份或为有盟誓资格的头人,而口衔乐器,仍不脱产,一身而兼头人与乐师的双重身份。左衽,本指衣襟向左,此群俑所见越人服饰简单,其左衽只是左肩斜挂布条并与其T字形短裤相连而已。

右二俑人头大,额顶有球形高髻,张口歌唱并摇摆两臂作舞蹈状,其袋状的双乳下垂,明显为女性。右三俑人跪坐,双手持物作演奏状,面容忧郁。

越人体质方面,史书无记载,综观上述俑人得知百越人的体貌特征:腰身稍长而双腿略短,身材偏矮而瘦,眼窝较深,唇厚,颜面上宽下窄。这就填补了文献记载的阙失。

广州地处热带,气候湿热,百越人的衣着简单,是生产文化水平低下与贫困使然,亦是由于光着身子也能生活下去,而不至于冻伤致病吧。这些生动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百越人诸多方面,是凝固的史书,非常珍贵难得。

(2008年9月3日5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