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神堤村,是民国时期军政要人刘镇华、刘茂恩的故里。2008年秋季,笔者在洛阳古玩市场发现有一册《刘氏先茔墓表》拓片,虽然拓裱不够精美,但仍以不菲的价格,把它买了回来。刘氏一门群英,在中国现代史上,尤其在河南省是非同凡响的人物,此拓片在史学研究的视角考量,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这册墓表拓本,记述了两位刘氏先人:
一位是刘镇华的叔祖父,名刘绣臣,仲雅公之子。绣臣自幼读书,天资聪颖,考取岁贡生,但乡试十余次未中,后随同邑张渔轩到湖北嘉鱼县当了幕宾。他有四女而无子,过继从侄维湖为嗣。公生于道光十五年,卒于光绪九年,配张夫人,享年47岁。有侄孙镇华之名记。
另一位先人是刘镇华的叔父,名刘维祥,字其旋,经川公长子。生于咸丰六年,卒于民国二年,妻白氏。自幼用功读书,后习医并行医。因经川公常年在广东经商,数年一回,因而作为长兄管家,并教育诸弟子。因伯父经言公无嗣,过继给经言公为嗣子。维祥有两子四女,长子茂萱、次子茂行,有孙男四人。终年67岁。碑上有侄镇华之记述。
这两方墓表的撰写人都是张仲友,他是一位举人,当过正阳、蓝田知县和翰林院编修,民国初年,任司法部参事。张仲友同墓主人刘绣臣是舅甥关系;同刘维祥则是表兄弟之称。因而对墓主人的生平是最为清楚的。
刘绣臣墓表是张家骏所书,时任民国司法部佥事,碑格柳体、挺秀,应属民国书法之上乘。刘维祥的墓表,由时任河南省济源县知事的王静澜书。笔法工整、清逸。
笔者认为:刘绣臣比其侄维祥先逝三十年,但墓表却是民国初年镌立的,可能是维祥逝世时,两块同时间立起的。因为墓志必定与墓主棺木同时下葬,而墓表是立于墓侧的,因而数年后补立也是可能的。
回顾刘氏两位先人,包括撰写碑文的近亲长辈张仲友,他们都是是崇尚儒学的读书人,有良好的素养,这也必然会影响到晚辈。其实刘镇华、刘茂恩、刘镇海、刘献捷也是读书出身,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刘氏要员大多于1949年去台湾,长兄刘镇华1955年病逝台北,五弟刘茂恩1981年谢世。沧海桑田,世事多变,该墓表现在早已不存在了。因此,这件墓表拓片,当属珍本之列了。
(2009年2月4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