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顺序依次是图一 至 图十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元宵佳节情有独钟,赞叹不绝,他们有感而发,直抒胸襟,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来访我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人过元宵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8世纪末随英使马嘎尔尼勋爵访华的约翰·巴罗就在他的《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将他在中国走访期间见到的中国人如何过元宵节的热闹场面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著名的元宵节灯笼将整个帝国从南到北照得通明,人们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元宵节使用灯笼源于一个古老的宗教传统。……今天,中国人不仅将他们的房屋照得通明,还独具匠心,将透明灯笼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夜间拿着在街上跑。这在漆黑的夜晚所产生的效果是难以想象的。飞禽、走兽、鱼虾和其他动物在空中穿梭来往,争奇斗艳。有些动物嘴中含着爆竹,口吐火焰,有些动物升腾起来,变成五彩缤纷的火焰金字塔,有些动物如同地雷爆炸,发出轰隆巨响。但是,最别出心裁的是那些不时改变形状,并且在改变形状的时候,放出不同烟花火焰的,如同变幻无定的普罗蒂斯(古希腊海神)。

这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如此喜气洋洋、美仑美奂的历史画面,长期以来我们只能见诸文字描述,却不能目睹那色彩鲜艳的图像。可喜的是,新近在西洋诸国发现了一批生产于广州,流行于19世纪并以外销为主的通草水彩画,它们真实且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广州口岸百姓闹元宵的热闹场面。这批十分珍贵的图象资料现在也回到了国内。

我在新著《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一书中对通草和通草水彩画作了初步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我们了解到,通草水彩画是十九世纪广州民间画匠在欧洲掀起“中国风”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外国人的趣味而绘制的。这些民间匠人将东方风情,尤其是广州口岸的风情,以西洋画风精心彩绘在价廉物美的用通脱木茎髓切割而成的通草片上。通草水彩画描绘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风景、花鸟虫鱼、港口船舶,还有戏剧表演、社会百态以及习俗节庆等等,其中,有关广州民间闹元宵的画面十分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百年前广州人闹元宵的戏剧性细节。

舞狮、舞象、舞龙、舞鸾,是百年前广州人闹元宵必备的节目。早在明末清初文人屈大均的笔下,就已记录下了广州城內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的浩大场面,直到十九世纪依然如此。

通草水彩画反映的舞龙场面有五名壮士,他们个个身强力壮,裸露手臂,前后各有两人分别高高地舞起龙头龙身,另一名壮士高举彩珠,始终跑在龙的前头。他们向人们展示的是“蛟龙戏珠”的壮观场面(图一)。

舞狮的场面格外生动有趣,四个人组成一队,其中一人高举火炉跑在最前面,紧随着的是一个戴着假面具的人,他右手持折扇,左手紧托彩珠,另外两位则扮成狮子,紧紧跟在彩珠的后面追赶着。这是“雄狮追珠”的场面(图二)。

舞鸾的场面也颇为有趣,这样的场景是由五个人完成的。一人手举“彩凤”伞盖,一人口吹螺号,一孩童口吹长笛站在一成年人的肩上,悠然自得;排在最后的那个人扮成一只高大的鸾,翩翩起舞(图三)。

最有特色的场面则是舞象。从通草水彩画中,我们看到19世纪广州人元宵舞象的场面,虽名其为舞象,实际上是由两名男童扛着一头“大象”在行走,紧随其后的是三名男童,他们分别手举灯笼、鱼灯和寿桃等(图四)。

这些舞狮、舞象、舞龙、舞鸾队的成员,各个身着不同颜色的衣衫,腰系围巾。他们穿着如此单薄的衣服,并随时预备着抹去额头上的汗水,可见这是发生在春意融融的广州街头。

而屈大均笔下的“饰童男女”更是组成了民间故事表演队,活跃在广州街头。他们有的肩扛鱼灯、虾灯、鸟灯、蝙蝠灯、蝴蝶灯,有的手持花篮、灯笼,有的两人一组扛着寿桃,有的举起火把,点燃炮竹(图五——图七)。他们走大街,串小巷,所到之处都热闹非凡。他们不时地表演着各种节目,如“哪咤闹海”(图八)、“天女散花”、“六国封相”等,其中最有特色的表演是“蚌舞”,这些童男童女们身着蚌壳外衣,将自己打扮成一只只可爱的蚌,如蚌一样翩翩起舞(图九、十)。

元宵节又名“灯节”。在元宵节期间,广州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灯夕,广州仕女要向东行“祈子礼”,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皆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每年正月初十“开灯”,当晚,如有上一年元宵节后生男孩的家庭,要请外婆和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因粤语“灯”与“丁”音相近。“开灯”时,要在宗祠或神堂正中央、两旁和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盏小灯。

通草水彩画留下了广州元宵灯节如此迷人的景象,它不仅让今天的人们赏心悦目,而且给当时来访广州的外国人也留下了永恒的记忆。19世纪初曾到访广州的美国人亨特在他的《旧中国杂记》一书中写道:“灯节,夜间所有房屋、庙宇、公共建筑等等,屋顶上都挂着点燃的灯笼。像在广州这样一座大城市,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动人效果。”

(2009年2月4日5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