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始于唐初。而以端砚石材雕琢为印章,应在石印现世的元宋之后,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篆刻艺术石印风行渐盛之后。然史料所载笼统不详,遗传实物也极罕。笔者于30年多的古端砚搜寻收藏中,也仅得二枚明清白端石章。其中大的一枚是清中后期粗白端,小的一枚是明末清初精白端。印文虽经后人磨去,但皮壳包浆、硃砂印泥之遗渍,尚古意盎然。这是印文印谱无法替代的,凭此即可以初步知道端砚石
,在明清之际就出现了。可惜古人记载皆含混不清。如乾隆朝吴绳年《端溪砚志》,内中有关白端制品只列大器,其余皆囫轮吞枣一概归入“诸文玩”“诸器”中。令此项研究整理比较困难。
约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以端州人得端砚石之易,开始了端砚石印章雕刻得的尝试,效果很好。并着力对此推广推介。于1979年5月,以“严冬过后绽春蕾”、“周总理的精神不朽”“周总理的美德长存”等五枚宋坑端砚石印章,参加了肇庆市文化馆主办的“肇庆市书法金石艺术展览”(与妻子马正平共同创作雕刻并联名展出),赢得了社会各界,对以端砚石材为印章及雕刻艺术,给予较高的肯定和赞赏。
一晃30年多年过去,所幸传承有人。女儿谢恩恩大学毕业后不仅参与了本人专著《谢明谈古端砚》的有关工作(专著由文物出版社2009年出版),且于古端砚的研究鉴赏中,也琢雕端砚石章为辅助之研究,亦一得金石艺术之旨趣。作品发表示世,累得“石坚刀劲”等方家题誉。确实,端石硬度倍于青田寿山等传统印石,故传统刀具难以奏效,只能用端砚艺人琢砚之高强合金钢刀,配以木锤敲击刀具给力方能成功,故也应称之为“琢印”。这与传统治印刀法刀路有很大不同。此中经验心得,另文详撰在此不赘。还简单一提的是,近年我将诸即或聚或散,或疏或密,以锦地繁花的艺术形式,钤于一扇面书法作品之中,竟得另一较新境界。一种好像是酣畅的、盛世的、物阜民丰·国泰民安,而令人十分愉悦的视觉效果。这与历史上许多著名书画,被历代名家鉴赏家钤上闲章名印的那种拘谨是不同的。今选本人书印会一之扇面作品,并恩恩端石琢印,以作抛砖引玉,以期方家匡我所不逮耳。这也是溯源端砚石印章研究的一个侧支吧。
(2011年9月21日3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