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法为条幅行书,纸本,纵124厘米,横57厘米。上书“芾近收顾虎头金粟坐石存神像。李伯时见,欲倾囊易也。临似,有期道兄。”署款:何采。末钤篆书白文、朱文印两枚,右上钤白文印“何采印”,右下朱文印“敬舆氏”, 第二字已残破。
何采(1626—1700年),清代,安徽桐城人(现安庆市枞阳大青山镇人)。字敬舆,乖厓,一字涤源,号醒斋、南涧,别号浮山人、太平山樵人、东田樵客、南涧渔翁、芦庄等。明崇祯间礼部尚书何如宠(《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有传)的孙子。顺治己丑六年(1649)进士, 在《明清进士题名碑》上,名位排在2甲第15名。其身世也就因此发生了变化,占籍江宁,成了南京人。所以,有的书上(《清代翰林传略》)说他是南京人。自刻有朱文小印:“己丑身世”,当时何采二十余岁,官右春坊中充,历官翰林院侍读,文章翰墨为一时之冠。顺治十二年(1655年),充会试同考官,任右春坊赞善,主管文史、咨政工作。
顺治年间因科场舞弊案频发,何采也于顺治十四年科场弊案受到牵连,次年被免职。从此隐居终身不仕,四十余年直至终老故里。曾拜会以遗民自居拒绝与满清朝廷合作的著名思想家傅山,与以遗民自居的书画家、反清志士及复社成员等广为交游。
何采善诗文,笔触细腻,著有《让村集》、《南涧集》、《南涧词选》等诗词集传世。并且工书,书学董其昌,轻柔处有气,潇洒自闲,挺秀中有骨,形质雅淡隽永,气宇淳古,如羽客飞仙,绝少人间烟火,逸韵淡荡。何采隐退山野,作品存世较少,现今有天津艺术
的《行书七绝诗》一轴,江西省景德镇博物馆的《行草七绝诗》一轴,故宫博物院的《行草书诗》扇面一帧,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的《行书临阁帖》一幅,湖南省博物馆的仲长统《自叙志》行书横批一幅。据了解目前安徽省博物院、安庆市博物馆、桐城市博物馆、枞阳县文管所等家乡文博单位,均无何采佳作收藏,此幅书法为近期新发现的何采行书,弥足珍贵。
何采所书内容为米颠(米芾)三札之一。米元章(米芾)遗札一束,刻石于南宋高宗绍兴辛酉(1141年)。其文涉及书画尤为奇异,令今人晦涩难懂。米芾三札石刻文如下:
一札:“芾近收顾虎头金粟坐石存神像。李伯时见,欲倾囊易也。”
二札:“子方司勋老兄阁下:芾顿首启。腊雪,思阅古南閤向火,团古物,赏不识。但怕向晚数杯三日病。辱教,何从得此语?必误也。恐是第二人及弟。朱绂笔,如命纳二枝;浓墨入之乃用。世无此。试与此中匠作之乃右军自画真后笔样也。倾企日当面罄。”
三札:“蒋永仲作松赠昙秀,吾题云:‘撑云既奇倔,怒节更坚瘦。’怒为露也。夏英公词中忆有之。字如此‘丫’者,是否?希见教。专佇专佇!”
何采书写的是一札文,文中顾虎头,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今江苏无锡人,乃晋代第一绘画大师,向有“痴绝顾长康”之称,“才绝、画绝、痴绝”,绘画享有极高的声誉,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所画佛像传世极罕。顾恺之,与“米颠”隔代相对。文中李伯时,安庆人士,即北宋丹青大师李公麟,字伯时,生于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卒于1106年(崇宁五年)。享年五十七岁。祖籍安庆桐城,因居住郊外龙眠山,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据《挥尘录》和《安徽通志》记载:“李公麟在元祐年间中进士,授南康长埴尉和泗洲录事参军之职。后又历任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朝奉郎等职。”
由此,何采此条幅行书,可释义为:米芾近期购到顾虎头的金粟坐石存神像,李公麟见此“坐石”像,即欲尽其囊中所有而求购得之。文下为:临似,有期道兄。何采借此札文,求教于同道友人。而米芾、顾恺之、李公麟,皆不同时代书画巨擘,何以能相遇?唯有书与画内在的气脉与博大精深的精髓,能穿越时空,而相遇共鸣。笔者疏浅,不知此札文还另有典故,或著录家、文献另有记载,不得而知。而二札所言是王右军“笔样”,对笔墨的参悟;三札中蒋永仲也是得苏家《兰亭序》第三本的人,昙秀是出家的僧人,所言皆是书法绘画之事。
此幅书法,确为何采难得一见的珍品。字迹轻柔隽永,飘逸含骨,气韵生动,希望能为家乡博物馆收藏。
(2013年2月27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