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艺美术园地中,面塑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在北方民间的年节与祭祀活动中,人们用和好的面粉做成稚拙的十二生肖或其他象征吉祥喜庆的各种造型,上色蒸熟之后,既可食用又可观赏,逐步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久而久之,艺人们改进、丰富了面粉的原料配方,添加了防裂防腐材料,掺入了绚丽的色彩,捏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等造型,成了集市、庙会上受欢迎的玩具。
由于文化人、艺术家们的关注与鼓励,一些有艺术追求的面塑作者,逐渐将这种街头巷尾的可爱的玩具提升为可以登堂入室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市井百态、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日益丰富。近代以来,北方地区与京津两地,面塑艺人为数不少。但由于从业艰难、不成规模,艺术品位的提升十分缓慢,市场也一直平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非遗工程的启动与深入,各种级别职称的评定,极大地鼓舞了工艺美术家们的积极性,优秀人才杰出作品不断涌现。天津的面塑艺术家王玓女士,即是不可多得的佼佼者之一。
王玓自幼喜爱捏泥人、练绘画,而且天性聪慧、干练执著,在下乡当知青的年代,也没扔下画笔。为了学艺,她练习速写、临摹白描,多次参观各种美术展览……当她将钻研目标定位于小小的面塑时,已经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1963年,她曾报考工艺美校,而且成绩优异,但因所谓的出身“问题”被拒之门外。这以后,她一方面虔诚拜师,吸纳民间艺术的精粹,一方面深入生活细心观察社会百态。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起步较晚,没上“科班”,但沉稳细腻的个性、对艺术追求的痴迷及很高的感悟成就了她的事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她在反复观察潜心研读人生百象这部大书的同时,已先后浏览了大量绘画、摄影、雕塑等作品集,所以,古今人物的形体、神态、服饰等了然于心,与之相配的家具、花卉、宠物、日用品等“道具”也胸有成竹。为了研制与众不同的配方,她多方请教化工专家,有时虽只要一两斤原料,但她往往必需购买整袋的产品。为了选择适宜的色彩,她先后调配过水彩、水粉、国画色;为了揣摩手的动态,一本《敦煌手姿》她翻看了无数遍;为了推敲面部表情,她收集了大量人物特写图片……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她经年累月地倾入殷殷心血,自然而然地步入了华光璀璨的艺术之门……
面塑的创作,需要十分的投入:由于体积小,手中的竹刀要准确精心;由于易风干,拟定的手法要麻利快捷。无论纤细的眉眼、头饰,笑意盈盈的口型,还是优雅裙裾的图案,千变万化的衣纹;王玓都力求形神毕现,灵动斐然。《春江花月夜》中的少女,眉眼喜悦、口型微张,长裙飘舞、体态婀娜,很有感染力。《鹊桥相会》中的牛郎与织女,构图大气、细节生动,与众不同非常精到地营造了意深深情切切的艺术氛围。《花香时节》中的一组盛唐仕女,神态庄重娴雅、服饰雍容华贵、布局疏密有致,堪称精品。《三玉品茶》中的宝玉、黛玉、妙玉,其体形、动态、神色、手势等如同戏剧舞台的“一棵菜”。《山林女神》中山鬼的妩媚妖娆,《戏鹦》中少女的俏皮可爱,《福寿》中麻姑的丰腴优雅,《归来》中渔姑的活泼喜人……均出手不凡。《八仙过海》是面塑界多人表观过的传统题材,但王玓塑造这一组神仙突破了以往的范式,其形神与布局更有浪漫色彩,是独具一格的杰作。
在表现现代人物的作品中,《高原的春天》十分出色:画面中小伙与少女相视而笑地大步向前,山野那强劲的春风,撩起了他们多彩的衣衫和飘带,为了帽子不致随风飞去,小伙敏捷地按住了头顶……其景其情,诗意盎然。
王玓以作品造型准确、神态生动、细节贴切、美轮美奂,而成为中国面塑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二十余年来,王玓随国家代表团或应境外民间团体之邀,先后出访亚非欧美等多国交流、办展、讲学,国内外多家电视台、报刊等媒体推介她的作品。在这些经历中,有不少难忘的往事:如一位美国收藏家买了一件《福禄寿》面塑,赞赏不已,第二天又约来几个朋友欣赏、购买她的作品。一对香港夫妇,在法国看到她只展不售的样品《八仙过海》十分喜爱,久久不愿离去,双方留下通讯方式以后,第二年王玓到香港出访,这对夫妇再次提出要求,并盛邀王玓到自己收藏丰富的家中做客,王玓很受感动,最终满足了这对夫妇的心愿。
天津老报人著名民俗专家张仲先生认为,王玓在面塑艺术领域的位置,恰如戏曲界中的梅兰芳。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认为,在面塑界,王玓既是杰出代表,又是领军人物。笔者在多年中,也浏览了南北面塑界名家的不少作品,觉得能与王玓的艺术水准相近者确是凤毛麟角。艺无止境。面塑作品,也应力求与石、木、金属材质等中外雕塑名作一样,具有摄人心魄的美感。这应当是艺术工作者不断提升文化素养造型功力毕生追寻的目标。
1996年,王玓荣获联合国教科文艺术组织“国际工艺美术大师”证书;1997年,获“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证书;2007年,荣获“第八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我们希望王玓在面塑艺术的创作中,不断有新的建树。
(2012年1月16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