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

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底部

现代仿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

近年来,明清官窑瓷器的身价大涨,尤以雍正、乾隆官窑彩瓷最为突出,人们在关注青花、彩瓷珍品的同时,单色釉瓷器在拍卖市场上逐渐走俏,价格渐创新高。清代茶叶末釉瓷器,在近年著名拍卖中时有出现,多以高价成交。

济南市

藏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清乾隆,高23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7厘米,直口,束腰,鼓腹,圈足,颈、肩及腰部由对称弯曲的如意头绶带相连,对称的绶带线条优美飘逸。通体施茶叶末釉,口、腰部及绶带处露古铜色胎,腰部两周宽条带装饰,足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瓶釉色纯正深沉,釉质肥腴,釉面有不规则的黄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流畅的造型与静穆的釉色,尽显其大气雅致,是乾隆时御窑厂所制最为成功的茶叶末釉陈设观赏器之一,可谓乾隆时期的代表作。

葫芦瓶:瓶体由两截黏合而成,形如上小下大的束腰葫芦,因其谐音“福禄”,且器形象“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自唐代流行以来,至今为人们所喜爱。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明初陶瓷葫芦瓶出现新的器型,如扁腹绶带耳葫芦瓶,又称为“福寿瓶”,当时是借鉴波斯地区所制的金属器皿的原形,一般主体为较大的扁圆形,口部圆球形较小。永乐宣德两朝生产较多,工艺难度大,明朝中后期极少仿制,入清以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所仿制。三朝仿制的葫芦瓶,形似于明初期的青花绶带葫芦瓶。明代嘉靖时,因皇帝笃信道教,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这时除传统器型外,出现了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的造型蕴含有天圆地方之意。

茶叶末釉是以铁为着色剂的结晶釉品种,属高温颜色釉类,经高温还原焰烧成。此种釉色釉面呈失透状,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雅致,耐人寻味,且又滋润鲜活,最宜养目。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江苏扬州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瓷器。明御窑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制作精细,端庄、规整,灵秀美观。雍正官窑仿明代成化时期的茶叶末釉,较为成功,但色泽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烧制的茶叶末釉瓷器最为成功,釉色茶末兼有,黄绿掺杂,故有鳝鱼黄、蟹甲青的称谓,又因具有

的沉着稳定的色调,常用以仿古铜器,所以又称“古铜彩”。嘉、道以后大抵色暗而板滞,釉汁不润,胎釉较粗。由于配方和烧造条件的变化,茶叶末釉的釉色很难做到完全相同,因而产生了不同风格。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在谈到茶叶末时道:“各种黄色……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茶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末,一为不纯之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纯正者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当清供焉,其黑色稍浓而有黄色碎点周遭围绕于底足间者谓之鳝鱼皮……”。可见茶叶末釉的呈色颇为重要,即色要清雅,釉质滋润者为佳。

乾隆一朝是清代鼎盛时期,乾隆皇帝本人喜文善武,嗜古成癖,非常喜爱瓷器,见了精美的瓷器爱不释手,并赋以诗歌赞美,这对御窑厂的制瓷业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创新。御窑厂由唐英等主持,试制和创烧新样供奉,景德镇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将,特别是在造型和釉色方面,求精、奇、巧,造型精美,图案新颖,色彩缤纷,纹饰繁缛,不惜工本,华丽新奇的特殊品种堪称一代之绝。乾隆瓷器最为突出的是工艺技巧,可谓鬼斧神工,达到了空前高的水平。

乾隆年间的单色釉瓷器既继承了康雍的风格,又自主创新,把单色釉瓷又推向一个顶峰。仿古品种更加繁多,首先是仿宋代的哥窑、汝窑和官窑以及钧窑四大名窑的瓷器,器型及釉色逼真,工艺高超,堪称一绝,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浅色釉瓷器主要有白釉、豆青釉、粉青釉等;深色釉瓷器主要有,红釉、蓝釉、茶叶末釉、炉钧釉等,其颜色各具特色,器形也多种多样。由于乾隆瓷器品种及数量多名气大,后世竞相模仿,各类品种的仿品精粗皆有,目前市场仿乾隆时期的各类瓷器最为常见,这就需要爱好收藏的朋友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定知识。

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瓷器特点:釉面平净,在青褐釉中散布着不规则的黄色小黑点或小丝纹,色调有深浅之分,深者略显深褐,浅者略显黄色,酷似茶叶末色,因而得“茶叶末釉”之名。足部釉与露胎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像锯齿样边缘线,仔细观察便可看出,成为鉴定时的参考依据,除景德镇窑外,博山窑有仿制,但其釉色偏黄,胎质粗松有明显区别。仿品器型比例不够协调,特别是绶带如意耳线条不够流畅优美,釉色均匀、呆板、偏绿,而乾隆时期茶叶末釉却是青中闪不规则的黄色,此件仿品与真品有明显差别。类似这样的仿品市面上比较多见,现在景德镇仍在仿制。

(2013年1月30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