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7-28)作者:柴晨鸣

商代玉羊

商代的玉羊,所见皆作羊头形而未见整体形玉羊。在羊首的正面饰双角、耳、目和鼻等五官,呈正视形,而背面则光素无纹。这件商代晚期的羊头形玉佩(图1),高4.5厘米、厚2厘米,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色,有褐斑。圆雕。闭口,细眉,斜吊眼,卷角。背面近平。头顶上有上下对钻的小孔。商代玉羊造型相对比较夸张,且出土较多,妇好墓出土的玉羊头达到364件,为和田玉籽玉雕成,色泽纯润。

西周玉羊

西周的玉羊的造型有了一定的写实意义,纹饰线条流畅,弧形线多于短直线,讲求曲线美。玉羊首较少,有立雕或半立雕,除作佩饰外,还可用于祭祀。玉羊首的饰纹多采用单阴线,双目皆作臣字目,双角呈向外展伸和角尖朝外或朝下。这件西周玉羊(图2),高2.5厘米、长5厘米,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玉,圆雕,作回首卧伏状。头两侧大角内卷,圆眼,前后腿曲踞,蹄趾明显。头部至颈部,背至尾部有隆起的棱脊,饰有排列整齐的阴刻纹。

战国玉羊

春秋战国时期罕见出土玉羊。仅知湖北省战国曾侯乙墓出土21件的玉含(图3)中有羊。尽管器小如豆,只勾勒出轮廓,不雕出细部,但从艺术效果上已经达到栩栩如生的境地。

汉代玉羊

汉代圆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准确,多为静态卧形,身体肥硕,背部丰满,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一般向下盘旋弯曲,羊身上多有阴线细纹为饰。此类玉羊用作玉镇或陈设品,也有些用作佩饰。

西汉羊纽玉印(图4),高1.6厘米,江苏省县东阳盱眙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器表沁泽较重。方形印,羊纽,雕琢简约,形象不失生动,羊身下穿有一孔,用于系挂。印面无纹。轮廓圆润,系长期把玩所致,当为玉挂饰。

汉代玉卧羊式砚滴(图5),长7.3厘、高5.6厘米、口径1.6厘米,清宫旧藏。玉质青黄色,有赭黄色斑,羊首呈深褐色。羊为卧姿,四足屈于腹下,短颈,挺胸,头直眼正,角自脑后弯下,角端向前,身及头部皆饰有细阴线。腹部内空可贮水,背有孔可通于体内,孔上有一兽形盖,其下有滴柱,滴注提起时,可将水带出。此砚滴之兽钮为明代玉器风格,为后配。

西汉串饰(图6),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甘泉姚庄101号在汉墓出土,扬州博物馆藏。此串由多种材料和造型组合而成,共计9件,小巧精细,构思新颖。每件小饰品皆有穿孔,可穿线佩挂。其中羊高0.8厘米,制作工整,形体准确,具有写实风格。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时期,在玉器发展史上也是处于萧条的低谷阶段,玉器制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及两汉时期。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玉雕工艺的技艺和风格,如直平雕刻刀法;另一方面由粗简向精湛方向发展。

魏晋玉卧羊(图8),长15.1厘米、宽6厘米、高8厘米,甘肃省武威市灵钧台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青白玉,带黄色皮斑。跪姿,羊首微举,双目圆睁平视,长耳后展,紧贴角旁。

南北朝卧羊形玉摆件(图9),高3厘米、长6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黄色,有灰白色沁。呈卧状,双角后卷,侧首,管钻眼,阴刻线示四肢,线条简洁,粗犷挺拔。

唐宋玉羊

唐宋玉羊均作圆雕俯卧状,但各有其鲜明的时代风格。唐代玉羊开始以写实为主,雕刻圆润细腻,体较高、身短粗,多用较密集的阴刻线作装饰。宋代玉羊较之瘦,并且坑点形眼不及唐代大、深。阴刻线比唐粗疏,但委婉流畅。

隋唐白玉卧羊(图10),长3.3厘米、高2.8厘米、重23克,现藏国家博物馆。白玉,圆雕,呈跪卧状。四肢收于腹下,头微昂,硕大的羊角呈弯曲状。凹圆眼,在胸部有叶状纹饰,腹部有一横穿孔。与李静训墓出土的玉兽有诸多相似之处,此件应为同时期制品。

隋唐青玉卧羊(图11),长3.3厘米、高2.6厘米、重23克,现藏国家博物馆。青玉,圆雕。羊昂首挺胸,双眼平视,凹坑状圆眼,硕大弯曲的双角,跪卧状,四肢收于腹下,前后足之间横穿一孔,底部琢有凹槽,臀部丰满略翘,胸部前挺,有南北朝时期的遗风。

唐代羊形坠饰(图12),长4.1厘米、宽1.7厘米、厚3.0厘米,现藏国家博物馆。青玉,局部有沁。抿口,凹圆眼,盘角。四肢内屈作卧伏状。背部有长方形天地孔。当为小型坠饰。

唐代玛瑙羚羊首杯(图13),长15.5厘米、杯口径5.9厘米、高6.5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缟带的玛瑙制作,造型为弯角形杯。内腔深峻,杯口圆形,口沿下琢出两周凸弦纹,小端雕琢成羚羊头,头上雕出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角尖接在杯口外侧,角上碾出凹槽,羊眼圆睁。眼球外凸,双耳后抿,口鼻端装有龙嘴金帽,可以卸下。内部有流与杯腔相通。通体抛光。这件玛瑙羚羊首杯在国内实为罕见,是一件体现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文物。

宋代白玉卧羊(图14),高4.3厘米、长8厘米、宽5.9厘米,现藏武汉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温润晶莹,有褐色玉皮。圆雕,卧姿。身体蜷曲,回首,睁目前视,抿嘴,嘴与一后足相连,双角向两边下垂卷曲,角、背及尾部用玉皮做呈深褐色。羊虽通体光素,但身体各部比例协调,抛光柔和。

宋代青玉卧羊(图15),高10厘米、长12.4厘米、宽6.1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玉质碧绿色,有白色沁斑。器呈昂首卧伏状。三角形目,竖立,四足卧于腹下,背有一贯通圆孔,腹下钻有穿鼻。颈、背、腿等处刻有密集短阴线纹,腿部弯曲处刻深阴线。羊身后半部残缺,制木座时补齐。

宋代青白玉羊(图16),长4.4厘米、宽1.4厘米、高2.6厘米,现藏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略有灰沁。羊首前视,橄榄眼,小耳,抿口,长角向后平伸,躯体饱满,四肢弯曲,小尾平贴,呈跪卧状,上下有一穿孔。线条简洁,造型厚实。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