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8-25)作者:刘冠军
安丘市博物馆珍藏着一块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碑,原址在原安丘市王家庄乡金线村东南岭上(今峡山区王家庄街道),该碑高1.7米,宽0.7米,厚0.18米,青石灰石质,石碑上字迹清晰可读,为楷书阴刻。碑额上刻着“斩倭殉仁”四个大字,石碑上镌刻有56名士兵的姓名、籍贯、职务等,落款为:中华民国29年4月30日大金线战役陆军第五十一军113师337旅674团第一营阵亡士兵纪念立石。这就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安丘著名的“金线战役”纪念碑。
据《安丘县志》和有关史书记载,1940年4月29日晚,驻守在安丘县城东金线村一带的国民党陆军五十一军113师337旅674团一营,该营的萧营长连续接到快马传递的“鸡毛信”情报,告知日军将于4月30日调集重兵扫荡金线村,企图消灭驻守的国民党抗日部队。萧营长决定率部拼死抗击,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立即做了战前动员,并作好了战斗部署。
4月30日凌晨,由县城、担山开来的日伪军300余人,从北、西、南方向包围了金线村;驻景芝、黄旗堡等地的数百名日伪军陆续开至村西南部和村北,并用大炮轰击金线村;高密、丈岭等地的日伪军也从潍河东岸包围上来,形成了四面铁壁合围之势。该营全体官兵在萧营长的指挥下,同仇敌忾,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掷弹筒等向敌人还击,与来犯日寇展开血战,英勇抗击日寇,至上午九时许,与敌人拚了三进三出,形成了拉锯战,战斗十分激烈,整个村庄硝烟弥漫,浓烟滚滚,方圆几十里枪炮声隆隆,震耳欲聋。十时许,一营官兵弹药消耗殆尽,在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萧营长率众突出重围。萧营长在激战中壮烈殉国,该营官兵牺牲七、八十人,伤者无数。日伪军进村后,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里有七名群众被当场杀死,无数村民被打伤。这次激战,日伪军投入兵力千余人,被一营官兵击毙百余人,伤残众多,激战过后,幸存的官兵又两次伏击敌人,击毙日寇五十余人。这次金线战斗,陆军五十一军113师虽然牺牲了很大的代价,却大灭了日寇的威风,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可歌可泣抗倭保家的辉煌乐章。
激战过后,驻军和民众在金线村同开追悼会,并为殉难的官兵刻石立碑,在激战处立了“斩倭殉仁”纪念碑,上面刻有56位官兵的职务、姓名、年龄、籍贯等简略。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9岁,年龄最大的47岁,籍贯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浙江、湖北、甘肃、辽宁、热河等九省。纪念碑上面刻的56位官兵,是名姓可考的,然而众多无名烈士,血洒抗日战场,牺牲在抗倭保家的战斗中,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会永远铭记住你们。
自古至今,华夏儿女涌现出许多抗倭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历代传诵,中华民族不可侮,寸土不让,“斩倭殉仁”。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为国殉难的中华儿女。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