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20)耿艳鹏

QQ截图20151020092705.png

江西省万安县窑头镇田南湖陂村,有一块明代宗室辽王赠给该村贤儒萧时的匾额。匾额为木质,长2.18 米,宽0.7 米;匾上镌刻着“攀龙附凤”四个浓墨大字;正中刻有“皇明宗室”套红方印,方印下有“辽王赐书”四个刻字。匾的左眉刻有“皇清乾隆元年冬月穀旦重修”,右下方标明“为萧时立”。

此匾虽然不是明代原物,但自1736 年重修,至今也已280 年了,尤其所记其事,所刻文字,都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此匾原悬挂在该村萧氏宗祠上。1958 年萧氏宗祠被拆,此匾被丢在破砖堆里。村民萧诚坤、刘全香夫妇觉得可惜捡起,搁在牛栏上堆放禾草用。1985 年我在该村工作时,才发现此文物,叮嘱妥为收藏至今。

明辽王题字赠匾的“萧时”是该村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版《万安县志》云:“萧时,字际雍。万安湖陂村人。”明成化七年(1471)乡试中举,曾任彝陵、高邮学正。他学问渊博,注重修身。解官归里后,仍研读《范氏心箴》《朱子性要》等,并常常资助百姓,因此‘望同古人’。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商务印书馆1933 年版),无彝陵县或郡府之称。此“彝”系“夷”的通假字,所谓“彝陵”,即“夷陵”、西陵,今名湖北宜昌。梁允麟《三国地理志》云:“西陵(今湖北宜昌),汉县,本名夷陵,黄武元年(222 年)改名西陵,晋太康元年(280 年)复名夷陵,明洪武九年(1376 年)改峡州,清改东湖县,1912 年改宜昌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5 月版第309 页)。

由于夷陵地名用的时间太长,虽然后来改名峡州,萧时回籍后,与人谈起,仍习惯称之夷陵。清时修《万安县志》时,已隔多年,书笔者据访谈写成“彝陵”尚不足为怪。高邮,历属江苏扬州。明辽王怎么会赠匾给萧时呢,这就得说说辽王了。

据《明史》巻117《诸王传二·太祖诸子二》:“辽简王植,太祖第十五子。洪武十一(1378)年封卫王,二十五年改封辽”。朱植是韩妃于洪武十年所生,从小读文习武也还努力,长大后也屡屡参战建功,得父兄好感。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曾记数事:“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夏四月,命燕王率诸王防边。敕曰:‘北骑南行,不寇大宁,即袭开平。可召西凉都指挥张文杰、庄得,开平都督宋真、宋晟,辽东武定侯郭英等,皆以兵分。

辽王以护卫军悉数北出……尔与代、辽、宁、谷五王居其中,彼此相护……’五月戊午,敕左军都督杨文往北平,并燕、谷、宁三府精锐往开平,从燕王防边。敕郭英总兵往辽东,随辽王屯开平迤北险要防边,仍听燕王节制。”(中华书局1977 年2 月版第148 页)。燕王朱棣,是朱植的四哥,看来他们的关系还好。可是建文时(1399~1402),朱棣不服侄子朱允炆继位,发难征讨。朱植是维护正统观念的,站到了惠帝朱允炆这一边。建文帝为了加強京城及周边防卫力量,把曾屡建军功的朱植从辽地改封至荆州。后来燕王战胜称帝,就惩罚反对他的朱植,永乐十年(1412)削其护卫,仅留厨役军校三百人。朱植死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谥曰“简”,王爵传给儿子。

辽王之爵传了七代,都叫辽王,穆宗隆庆二年(1577)被废为庶人。“攀龙附凤”匾的故事应该发生在被废爵位之前,地点应是荆州。成化中期万安人萧时就任彝(夷)陵、高邮学正,是州郡主管教育的官。荆州就在彝(夷)附近,成化年间,当是第三代或第四代辽王。

辽王虽然失势走下坡路,但毕竟还是王侯,怎么会给一个州郡学正送匾呢?

我多次到过湖陂,曾访问过不少老人,流传下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萧时在彝(夷)陵当学正时,重视抓教育,树立了尊师重教,童儒发奋读书的良好风气。他还身体力行,自已临课授徒,培养出不少人才。据说附近荆州辽王的子孙慕名到萧时教馆(府学) 求学,得萧时悉心教诲指点,进步很快,考得好成绩,辽王很满意。在萧时年老告休返乡时,新袭辽王特制巨匾送给老师萧时,“攀龙附凤” 四个大字就是辽王亲笔所书。当地老人说:辽王不但赠匾,还吹吹打打派人送萧时回乡,而且每逢年节,辽王都会给萧时送来钱物慰问老师。这一故事,数百年来一直成为地方上尊师重教的佳话。

“攀龙附凤”,寓意微妙而深刻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