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10-20)余辉

QQ截图20151020102030.png

在今河南开封城的七八米之下,深深地埋藏着近900 年前的北宋都城——汴京,它的温度还能触摸得到吗?走进北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的里面就能感知到,它让你感同身受,还让你刻骨铭心,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张择端会

告诉你北宋的温度:是瞬间的温暖,是恒久的记忆,它太宜人了,以至于当时的权贵们忘却了一个历史法则:花季会遭遇

春寒、秋实会面临霜冻。由于他们没有约定到冬日里的阳光,最终被来自北方的严寒冻结了,凝固成一颗凄美的琥珀,

《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切就恒定在里面……

900 多年过去了,即便是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读一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想必不会无益的吧?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画心纵24.8 厘米、横528.7 厘米。包首题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幅

上无作者款印。是图曾存放于清内府建福宫的延春阁,故旧称“延春阁本”。在1924 年之前被溥仪盗出宫,后带到长春伪

皇宫,1945 年抗战胜利后散佚到社会。

解放初,该图被政府收回,但当时尚不知这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它混迹在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

临时库房里的一堆破烂书画里。1950 年8 月,书画鉴定家、时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员杨仁恺先生(1915—

2008)在里面发现了这件《清明上河图》卷,在他的《1950 年东北博物馆庋藏溥仪书画鉴定报告书》所附《鉴定笔记》里将

此图考订为北宋张择端的真迹。1953 年11 月,《清明上河图》卷第五次回到宫里,它在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和其它数百余件

历代名画首次与首都观众见面,自那时起,就不断有观者问起:张择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画《清明上河图》?

这到底是一幅什么画?

关于张择端

关于张择端的文献材料,唯一现存的是金代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卷后的85 字跋文(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跋文跋诗释文),经过考证后,可得知他大约出生于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 末至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其字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 人,毗邻孔子故里曲阜,孔子的女婿公冶长出生、生长于东武,开创了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经学,使这里成为儒家经学的故乡。

鉴于他的名为“择端”、其字“正道”,这是具有儒家思想的名字,他大约出生于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小康之家,固然也会是一个读书之家。他的老家东武城北即胶州州治,隋开皇五年(585) 改胶州为密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为防御州。熙宁七年(1074) 至九年,苏轼到密州当太守,大约是张择端幼年读书的时候,他读的离不开儒家的经典著作。东武的经学家、翰林侍讲学士杨安国、龙图阁待制赵粹中、左丞赵挺之和太学生、金石学家赵明诚等都是出自东武,他们的科举仕途影响了张择端对未来道路的选择。

张择端成人后就离开了东武老家前往宋都汴京去迎考进士。从东武去汴京有南北两条道,最佳的路线是选择南路,即先向西南走,到宿州(今属安徽) 换乘客船,沿着汴河逆流向西到达汴京,北路略近一些,但地理环境复杂,行人容易遭到打劫。他在南路特别是在汴河沿途可以看到大量的船运活动,体验船上生活如祭祀水神、餐饮、船工的劳作等,详观细查当时船上的高科技设备如可眠式桅杆、升降式船舵以及各种工具、家什等,还可以经过许多沿岸的小集镇,北宋称之为“草市”,路遇许多漕船、渔船、官船和客船等,积累了未来表现船上生活的素材。

张择端到汴京是“游学京师”,这说明他已经通过了类似秀才、举人的考试,往后的目标就是每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张择端以经学为基础的童子功是否能敌得过以诗赋为基础的另一路考生的童子功,在当时新旧党争的历史背景下,考试范围常有变数,张择端是否能适应,难以得知,汴京城高昂的生活费用是否允许他长期在这里“游学”,也是个疑问。但可以确信的是,张择端的一切科考努力没有导向仕途,他一定是科举落榜了。

往后怎么在汴京城待下去?回去是不可能的了。在他之前的燕文贵,出生微贱,原隶属军中,他在开封画界画特别是画船舶、街肆,他卖画一直卖到富商和官宦之家,还画山水,创制了“燕家景”,后来经朝官刘都知推荐,进了翰林图画院,最后做了从九品的画院待诏,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差。为了能够在东京自谋生路,张择端决定改学界画,这是一种借助界尺或界笔绘制的绘画,他努力学习北宋初郭忠恕的表现手法,也研究了一些文人画家的笔墨逸趣,学会了表现舟船、桥梁、车轿、建筑和街肆等景观,渐渐地这成为了他的一项专长。最后,他也入了翰林图画院,如果不为朝官看中,那一定是要经过考试才能入翰林图画院。考进图画院,通常是从最低的位置艺学做起。

细查《清明上河图》卷的绘画技艺,画家对细微之处刻画的精微地步及其娴熟程度,考虑到张择端“后习绘事”的因素,该图会是画家的中年之作,年在四十岁左右,时在崇宁年间(1102—1106),再年轻些,恐功力不达,若再老些,尤目力不及。

张择端的绘画生涯主要是在北宋徽宗朝(详见下文),由此可以推断,他在翰林图画院的同道画家有待诏李唐、朱锐、张浃、朱光普、刘宗古等,他们都是人物画的高手,也长于山水,他们完全有可能在北宋末年与张择端有过交往。“靖康之难”以后,他们中的大多数纷纷南渡到临安(今浙江杭州),成为高宗朝的宫廷画家,恢复了待诏职位。而张择端和另一位山东籍画家朱光普则渺无音讯,有可能滞留北方故里,终老于斯。

QQ截图20151020100251.png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汴京哪一年的清明节呢?根据图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时代特性的物件和事件,可以判定出个大概:物件如崇宁年间(1102—1106) 兴起的女性盘福龙发式、宽松式短褙服饰和使用大钱,还有宋徽宗题签及双龙印等;事件如崇宁年间发生的事件,如大量的私家漕粮进入汴京、焚毁旧党文墨、羊肉牌价等,综合诸多方面的因素,画家绘制该图的时间大致为徽宗朝崇宁年间(1102—1106) 中后期。那么,我们下面所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卷中所描绘的一切,都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里的故事。

恰恰是在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卷之前,宫里发生了一件让他勇气倍增的事情。1101 年,赵佶继位,是为徽宗。他登基伊始,继承宋太祖建立的向文人纳谏的传统,向朝廷内外诏告,称自己有许多顾及不周之处,希望朝野对他的施政提出批评和建议,说得对,有奖赏,说得不对,不予追究。此后引来许多谏言,除了大臣们上朝奏议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文谏的方式,如诗谏、艺谏、画谏等,还有用演杂剧的形式进谏。


画谏上,在张择端之前曾经有过,引朝野震动。如旧党的安上门监守、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差遣画工李荣作《流民图》,奏报给宋神宗,以此来证明王安石变法之弊,要求废止新法。神宗见到《流民图》中百姓的冻饿情景,心中震撼不已,不得不废除了一些新法。在当时,以“鉴”和“谏”为题材的绘画日趋见多,朝野风气所使然。如画家汤子升作《铸鉴图》,宋徽宗主持修撰的《宣和画谱》深感此图的画外寓意:“至理所寓,妙与造化相参,非徒为丹青而已者。”又如哲宗朝(一作英宗朝) 驸马都尉张敦礼,他的《陈元达锁谏图》被汤垕称之为“其忠义之气突出缣素”,成为被宋代画家们反复表现的忠臣题材。元代汤垕就劝诫类的绘画发出切身感受:“画之为艺虽小,至于使人鉴恶劝善,耸人视听,为补岂可侪于众工哉!”

张择端在汴京城也生活不少年了,尤其是在游学期间,在小客栈、街角、码头等地看到一系列深藏着的百姓疾苦,张择端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宫廷画家,必然有儒家入世担当的精神。尽管过去了900 多年,但根据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的构思,几乎可以发现他的内心深处……

借圣上敕令画《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姊妹卷的机会,要好生筹划一番:《西湖争标图》卷画的是实景实地,就画朝廷里的龙舟竞赛,一乐了事。《清明上河图》画市井里的事,就不那么简单了,要表现汴京城内外的诸多弊病,哪该怎么画?朝廷放三天清明节官假,这是个热闹的日子,好事坏事都出来了,得回避画那些说唱玩意和游乐赏玩的热闹事儿,如果选绘某个实景实地,则画不了多少事例,那就应该打破实景实地的限制,抹去所有建筑上与地名有关的牌匾,概括集中汴京城内外的地理地貌和城市特征,街肆上即便出现店牌名也应该是自编的,让观者看出是汴京城,但难以说出具体的地点,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取城内外最具有典型性的危机事例,汴京城频频发生的火灾、撞桥、撞车、酒患、高税、城墙垮塌、焚毁文墨等一系列人祸,而官员们却难有尽责者,使得国门洞开;那衙府里的、禁军里的、街肆里的,河道上的,还有满街的流民……这些都得说,把他们布局在画幅的各个段落里。这当中,必须确定一个矛盾高潮,在结尾处,一定要好好问问这个世道,究竟如何是好?以此警醒圣上!

像这样的画稿需要用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它要体现画家的构思构图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思考,还要搜集艺术形象和素材;正稿落墨差不多也要这么多时间,加起来不少于一年半。徽宗有时会检查稿子设计得如何。很可能是徽宗催促的太紧,张择端在手卷的中后部分出现了不少遗漏和错误,画家在细节处理上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如许多临街的店铺都没有画门槛或台阶,店主无法上门板,也无法防范雨季,这在建筑结构上是有缺陷的,拱桥下的一条大船船头放下了五条锚链,船工也处在歇息之中,而船尾的大橹却摇动了起来,画家在此有些顾首不顾尾

了。又如拱桥下的“王员外家”门外两个挑担的男子竟缺少一个箩筐。

大约在崇宁四年(1105) 左右的一天,张择端的正稿完成后被裱成了手卷,呈递了上来,徽宗才看了个真真切切。一开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这正是徽宗所推崇的那一类绘画,“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徽宗要求宫廷画家提高文学修养、作画要工于巧思,他排斥的是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清明上河图》卷在构思上还有许多值得称到的“藏意”,如卷首画送炭驮队,暗示气候乍暖还寒;而画踏青的人群和街上出售的纸马,寓示清明节的到来;再如骆驼队穿城而过,画家将中间的几只骆驼藏在城门里,显得驼队长而不冗,等等,画家写实状物的功底也是好生了得:精细而不失灵动,工致而不见匠气,其画杂木坡石的笔墨以及图中的鞍马线条等,真有些文人画家笔韵,在干笔淡墨中透着高简和清逸,情韵十足。张择端不厌其烦地展现街头巷尾的各种生活细节,徽宗少时就喜好混迹于市,寻找稀罕之物,现在身居皇位,上街转转、进店坐坐,已不那么方便了,看看《清明上河图》也能满足他的猎奇心理。

徽宗往往是带着道教的观念欣赏绘画,他总是要寻找其中所绘的祥瑞事物和吉祥寓意,他注重绘画要“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的政治功用,“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徽宗一边打开一边欣赏:朕看看他还画了些什么,怎的?全无一丝祥兆!这些……这些……这大多是这几十年间朝臣上疏的除弊修政之事,噫——,此乃画谏也!街肆里的这些杂事儿哪里会亡我大宋?!由于徽宗先有“言而失中,朕不加罪。朕言惟信,非事空文”之语,这还不能责难张择端,就纳谏而言,他还是喜欢听取童贯、蔡京关于丰亨豫大、坐享天下的那套理论和建议,那才叫高论!再看看张择端动情的笔墨一直持续到卷尾, 寓意不见,但画艺还行!宋徽宗情不自禁地在卷首用瘦金书题写了5 个字,还加钤了双龙印,但这些在明末已被损毁,那5 个字应该就是“清明上河图”。

遗憾的是,他错过了命运在关键时期给予他的机会。不久,他将该图赏赐给了向太后的弟弟向宗回。论辈分,他应该称向氏为舅舅,徽宗深念向太后为自己登基力排尚书左仆射章惇的非议,可惜自己登基不久,向太后就病亡了, 他只得移情其舅, 对向宗回、向宗良也数加恩典,封为郡王。一同赠给向氏的还有《清明上河图》卷的姊妹篇—— 《西湖争标图》卷。据谢巍先生考证,向宗回撰写了著录书《向氏评论图画记》,把这两件画卷列为神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