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蒋维崧先生离开我们快七年了。

蒋维崧(1915年11月-2006年7月),字峻斋,江苏常州人。当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篆刻艺术家,生前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汉语大辞典副主编》。蒋先生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先生书写的金文书法堪称独步当代。蒋先生以“不激不厉”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在古文字艺术造型中很好地处理了毛笔与铸刻、凝重与真率、统一与变化、平衡与险仄、高古与清新、古质与今妍等大量的艺术辩证关系,达到了笔墨上的“沉着痛快”和意境上的借古开新。

笔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读大学期间曾多次就书法、文字等知识问学于蒋先生,受益至深。最能体现蒋先生古文字学精深严谨和天才构思是用字、结体方面。用字的准确与一致,是蒋先生一贯强调的。正如先生所说:“西周金文要分辨出前后期的不同,战国文字可以分辨各国间的异同。这对于写金文来说,就可以尽量避免混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字与一幅作品之中。”(蒋维崧《书法篆刻的借古开新》,1992年9月19日在韩国学术振兴财团的演讲)

对于找不到对应的金文,蒋先生善于将相关的字用通假的方法,或对部首偏旁嫁接,或对不同时期的字进行适当的改造,而且字出有据。不懂文字之流变者,无论如何难以为之。

在文字的改造中,蒋先生所依据的多为新近出土的简帛书、古玺、陶文等古文字资料,显示了他对新的学术成果的浓厚兴趣。

对于确无其字且无法假借或改造者,蒋先生会毅然舍弃书写的有关文句,而绝不杜撰乱用,表现出实事求是的学术品德。

蒋先生笔下文字结体大都上紧下疏,本身就具备疏密开合的对比、左右部件穿插错落的对比、结体上下欹正大小的对比、线条组织曲直长短的对比,并全部统一于静穆雍容、平和优雅的艺术氛围之中。

蒋先生书写金文采取的是遗貌取神的态度,继承了金文大方质朴、高古自然的精神,强化了线条的流动美和凝重感。用唯美的艺术精神,将那些过于松散的字形给予校正,将残缺的笔画、字形补充完整,不被因翻铸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假象所迷惑,从而再现出源于铭文、高于铭文的新的金文形象。可以说,蒋先生所做的是还原金文本来面目,并赋予新的内涵、创造新的意境,为现代人所欣赏的既古且新的艺术创作,这也是蒋先生在篆书艺术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蒋先生在金文书法的章法方面,也有自家面目,概括说来有以下三种。

其一,有行无列者。早期金文中多此布局。但先生将行距加宽,形成行疏齐整、字密不一的格局。

其二,行列井然有序者。此乃金文成熟时期的特有章法。但先生排列并非算子,细观整饬中富有变化。

其三,少字数章法者。借鉴篆刻构图,乃蒋先生金文章法之奇特一类。虚实相生,顾盼有致。如“穆若清风”、“和为贵”。每一类型的章法又有细微的不同,但给人的印象可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疏朗清新,静穆安详。

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蒋先生的行书在金文作品中的应用。蒋先生行书颇具晋唐真味,得右军蕴藉平和精髓,晚年更趋瘦硬通神,用这种风格的行书题写金文作品的款识,犹如传统工笔画中以瘦金体题款,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蒋先生选择金文书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篆书发展到清末,从鼎盛到式微而进入低谷,时代这时呼唤一位既有丰富渊博的文字学知识,又同时具有深厚书法造诣的领军人物。此刻蒋先生客观上以已成为“临危受命”连接篆书发展环节的关键人物。可以说,蒋先生在金文书法上的艺术实践和成就,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是对晚清以来金文书法的又一重大发展。

谨以此文缅怀先生。

(2013年11月6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