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它是选拔知识分子任官的制度。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书,博取金榜题名,这是古代读书人人生梦寐以求的大事。然而,科考之路十分艰辛而又漫长,只有极少数士子历经“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才得以走进保和殿,通过殿试,摘取进士及第的桂冠。
这里向藏界展示的是一份晚清内蒙古生员李镜蓉历年岁考科考记录表。我们从这份记录表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具体了解科举之路的艰难。李氏经过十年寒窗,从光绪二年(1876)开始,历经九次岁考,二次科考,一次乡试,历时二十五个春秋,到了四十五岁的不惑之年,仍未取得举人功名。
李镜蓉取得乡试资格,首先必须经过童试(县试、府试、院试),“三关”过后,取得生员身份(俗称秀才),再经过岁考和科考,尤其是科考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李氏经过两次科考,其中一次虽合格通过,参加了乡试,但结果名落孙山。李氏和其他读书人一样,获取举人功名,是他们重要的人生追求。因为乡试是第一级正式科举考试,只有中举,才有希望参加会试和殿试。这份官方记录表记载的截止时间是在光绪二十七年十月李镜蓉的岁考,往下再也没有续录。这也许是李氏对追求功名心灰意冷,独辟蹊径;或许是苦读圣贤书积劳成疾; 也许是……这些都是猜测,已是无据可查了。

岁试又称岁考,是各省学政上任第一年对所属县州府学生员进行的考试。岁考内容,在清初定考《四书》文二篇、经文一篇。乾隆二十三年(1758),定岁试《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圣渝广训一则。此后,一书一经一诗,永成定例。科试又称科考,是各省学政在每届乡试前对生员举行的考试,主要目的在于录送参加乡试的生员,并确定出贡或补廪给赏生员。科试内容与方法,与岁试相同。科试定科考生员等次,“其一、二等及三等前列者,方得准作科举”。举行岁试和科试十分隆重。据河南《许昌县志》记载:“提督学院下马,先入文庙,朝服朝冠,谒圣礼毕,上明伦堂行团拜礼。讲经毕,入察院悬牌,定期开考。考试日传点、长炮、奏乐,各学士子集辕门听点,各州县官坐头门点名,学院坐龙门点名,各州县廪生列两旁唱保,士子鱼贯而入。学院承差大搜检,片纸不准挟带,点名毕,士子归号。学院莅冰玉堂命题,书板写试题粘题牌,执以行,高唱看试题。各士子看题后,执笔构思,尽一日之长。交卷毕,传点、升炮、奏乐、放牌、开门,各士子出场。”
李镜蓉虽未中举,但经过童试,考上秀才,已是相当不易了。在过去,七八十岁的爷爷作为童生与孙子同科,并非鲜见。李氏在二十岁之前就考取秀才,这在地方上,尤其在乡里,是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在古代,秀才象征着有学问之人,主要职业从事私塾教师,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都比普通人高出一等,深受人们的敬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