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枚河南省镇平县1965年发行使用的临时食用油券,该券为纸质,长7.3厘米,宽3.6厘米,面值只有壹钱陆分伍厘。有一些文章说此油券是全国面值最小的的油券,据笔者所知,此油券并非全国最小面值的油券,最小面值的油券是江西省南康县(现为南康市)1959年发行的半钱油券。

笔者认为,21世纪的今天,我们收藏研究粮油票证,对于票证的大小并不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它在当年的作用、收藏文化价值等,镇平县临时食用油券的“亮点”并不在“最小”上,而是当年干部好作风的见证。

据笔者所知,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干部下乡下厂有一个好作风就是“三同”,即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笔者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曾多次下乡下厂,短的十多天,最长时间的一次是参加农村的“学大寨抓基层”,长达半年之久,每次下乡都是同农民兄弟“三同”,夏收夏种农忙季节,他们三、四点起床下地,我也三、四点起床下地,他们晚上八、九点钟吃饭,我也是晚上八、九点钟吃饭,吃了饭交钱交粮票,但不交油券。河南省镇平县规定干部下乡“三同”不但要交钱和粮票,还要交油券,为了解决干部下乡“三同”时用膳付油的问题,专门印发了镇平县临时食用油券,发给下乡“三同”的干部使用。当时干部食油定量为每人每月0.5斤,印发壹钱陆分伍厘的油券,是供吃一餐饭付油用的。每月30天,每天3餐,一个月就有90张油券了,农民把这些油券积攒下来,在当时也是可以解决部分吃油问题。从这枚小小的镇平县临时食用油券上,可以看到当年干部下乡实行“三同”,不揩农民的油,发扬了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优良作风。因此,笔者认为镇平县临时食用油券之所以值得收藏,其重要的一条就是见证了当年干部的好作风。

(2013年11月6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