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李可染的艺术地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确立,作品价格一直以小步慢牛的姿态上升,随之而来的李可染题款墨也成了市场中最受瞩目的书画用品。虽然这些中国画研究院定版墨不是给当时个人使用的,但除了少数几款墨的数量很少之外,其他墨在市场中是有一定的存世量的。不论是当时还是今天,这批墨从制作材料、方法、工艺技术方面来讲,其质量和价格也是最好、最高的。 一套“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套墨在1986年的市场零售价格是50元左右,相当于当时一名普通干部的一个月工资,数量不多的这款墨在生产出来的早期供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使用和内销,其后一部分销往日本。 2008年的中国画研究院纪念墨,普通二两的市场价格为580元左右,四两的在1100元左右。六年后的今天,二两的市场价格在1800元左右,四两的在3400元左右,而黄永玉的水仙图案二两墨的市场价格也要在2600元左右,只是市场中极为少见,领涨着上个世纪墨的市场价格。 (7)“五色”墨(吴作人正面篆书题“五色”、背面吴作人篆书“锦绣”,萧淑芳绘牡丹的一、二、四两墨)墨(图5、6的左侧第二锭)。 (8)“翰池腾波”墨(吴作人正面行书题“翰池腾波”、 背面吴作人篆书“迎风”,萧淑芳绘鸢尾花,一、二、四两墨)(图5、6的右侧第一)。 (9)“笔情墨趣”(蒋兆和题字绘画的一、二、四两墨)(图5、6的右侧第二为方形墨)。 “笔情墨趣”正面是蒋兆和先生书写的行书,另一面是蒋兆和先生所绘的花鸟图案。 (10)“天籁自鸣”(李苦禅题字绘画的一、四两墨。附墨图7、8) “天籁自鸣” 正面是李苦禅先生书写的行书,下题“八四叟苦禅”两章,一上一下,互为呼应,让画面有了错落。另一面是李苦禅先生所绘的梅花图案,上题“几时修得到梅花”。 (11)黄胄先生绘画的“八驴” 二、四两方形和扁方墨。正面是黄胄先生所绘的八只毛驴图案,另一面是黄胄先生书写的行书诗(图9、10中间是黄胄“八驴”墨)。 雕刻这些中国画研究院纪念墨墨模的冯国华先生曾在“文革”期间雕刻了“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光芒万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征”等系列墨,1978年,他陆续雕刻了郭沫若书写的“沁园春”诗词墨、赵朴初题词的“文房画宝长相柃”墨、国画大师关山月的 “大雪压青松”墨以及书画名家王个簃、朱屺瞻、程十发、汪观清等许多书画墨,还有“枫桥夜泊”“李太白”“老子出关”“敦煌飞天”“十八罗汉”“金陵十二钗”等墨,只是在1980年才经上海市主管部门批准,吸收为上海墨厂正式职工,1982年,他出色地雕刻了由著名画家唐云设计的“雨中岚山”墨,成为当时国家领导人出访的重要礼品。他还复制整修大量乾隆至民国时期有很高工艺价值的仿古模具。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被评定为正级技师职称,后被评定为高级技师职称以及被聘为高级技师专业考评成员,后在改制中的上海墨厂退休。 回首中国画研究院早期这短短的几年间,既有创业的艰辛与曲折,又铸就了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鼎盛与辉煌,没有口号没有概念没有空谈没有行政级别更没有利益。他们用手中的笔,奠定了当时中国画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今天,国家集体个人的画院、美院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大师”更是数不胜数,“天价”作品不断更新,而我们的文化艺术家园又究竟在哪里呢,就是当年为国家出口创汇立下汗马功劳的国营上海墨厂,也已经风光不再。 收藏让文房四宝重新焕发了古老的青春,使它们成了现代中国广大书画爱好者的新型奢侈品。今天的制墨者、用墨者和藏墨者们和整个社会一样,也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那些给我们带来两千年的中国书画艺术无限光彩的墨色,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像当年冯国华那样有着精湛的墨模雕刻艺术的大师,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1982年冯国华用两个月的时间雕刻了“百花齐放”四锭二两墨模时的工资1200元,而现在一般的雕刻师雕刻一锭普通二两的“铁斋翁书画宝墨”墨模需要一个月,工费在1200元左右,三十年来、手工费只涨了四倍,难以养家糊口,这就导致了这个行业的人才流失。目前全国会传统墨模雕刻技艺的,只有几个人,而能实际操作雕刻墨模、烧烟、制墨全套工艺的,全国只有两人,其中一人还是冯国华的儿子。我们很有可能在几十年后,只能把这些墨,藏在我们的心底。 而那些用无限光彩的墨色创造出的中国绘画艺术呢?(下)(2014年9月9日7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