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给张传亭的信
张传亭夫妇与启功先生的合影
文峰公园牌匾
启功先生因为我的缘故,曾看过阜阳市八位书画家的作品,并一一作过评论。这是阜阳的荣幸,也是我倍感欣慰的事情。
1969年我还是北京师大中文系的学生时,因喜欢书法,把家乡一位书法家的作品钉在床头上,引得启先生在参加我班政治学习之余常到我宿舍聊天。记得有一次,我班有位女同学写了几个字问先生,你看我写的怎么样,启先生连说,帅!帅!同学们一笑了之。因为同学们都清楚,她的字不怎么样,启先生没法评。我也借此机会问先生,对我床头上的字先生怎么看,先生脱口而出说,这个人经常写,可惜临帖太少了,同学们还等着细听下文,可先生没再往下说。后来我仔细想想,启先生说到点子上了,耐人寻味。
大约在1976年,在我极力鼓动下,王天民才写了两幅字让我寄给启先生,请予以指正。启先生很快给我回了信,信中这样讲王天民的字:“天民的字确很得法,只功夫尚少,宜多临帖,米元章日日临帖可以为证”。启先生的鼓励和教导,我相信是现为教授、著名书画家的王天民一生的动力。
大约在1997年春,阜阳收藏家冯文光让我给启先生写封引荐信,冯先生把我写的信和他写给启先生的信一并寄出。启先生给冯的回函中写道:“前见尊书,具见功力,稍觉‘帖意’较少,窃尝妄论作字如弹琴、技击,每日不离谱式、招数,虽谱已熟,仍宜时加演奏。近人称打球谓‘打出风格来’,书法亦然,风格之出,在熟,而不在行笔之快速也。书之谱式,即古碑帖,多看多临,是为秘诀。”启先生再次强调临帖的重要性,而他那精彩的比喻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把张树山叔叔的字给启先生看,他说,令叔的字写得苍老,不过他写字时有点拿劲。我心想,启先生你没在当场看他写字,怎么看出他写字拿劲呢。我常看叔叔写字,知道启先生说的太对了,真有点不可思议,太令人叹服了!
1983年,我进京带去谭道一等四位书画家的作品,谭道一的字是隶书,启先生说不错,再没多说,而对他的画(画中几条鲇鱼)很感兴趣,哈哈,这几条鱼画得真好,多么生动啊!他问,这是谁画的?我说是谭道一。他说,落款让人认不得,这不好。我回阜阳后把启先生的意思转达给谭道一,但谭道一后来还是没有任何改变。我把另两位书法家的作品(书法照片)给启先生看,他说,某在书法上走的是歪门邪道,一横就是一横,为何要绕几个弯呢?又说,某某没有前一位走那么远,说完,对我说,回去不要把我的话传给他们,因为你说给他们,他们也改不了啦。我的理解是,学书法要走正道,什么才是正道?就是要临帖,继承前人优秀的东西,不临帖而自吹是创新,那就是走歪门邪道。再者,错误的习惯危害大。我又把一位画家的画给启先生看,启先生说,这个人是跑江湖的,他的画透着江湖气。这说明启先生欣赏的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而反对丢弃传统艺术、急于求成的胡涂乱画的所谓“出新”。
1982年阜阳地区书协和安师大阜阳分校想邀启功先生来阜讲学,让我写信联系。我信稿拟就后,在宣纸上写了好多遍,从中挑选感觉写得较好的一封发出。启先生的回信不谈来阜之事,而就我的字说开了:“传亭同志,接到来书,真是既喜且愧!喜的是足下的书法突飞猛进,确确实实已达到了一个极其成熟完好的境地;愧的是太像拙笔了。”当时读到这里,我激动得心快要跳出胸膛了。我心里在喊:启先生认我这个学生了!他继续写道:“现在具体说说你的字,结体妥当,很少‘不得劲’的结构。用笔又能在严谨的拍子里,弹出自由的调子。放开笔处,又能不脱应走的轨道。”这对我是多大的鼓励啊!为不负启老的鼓励,我一生都在努力奋斗。换句话说,启老这一鞭抽得我在书法的道路上,不仅不敢稍有懈怠和懒惰,而且永远要奋力向前。他在信中还教导我要“多临古帖,凡字帖对胃口、可爱、想学、理解(或稍有理解的)的,最少是不觉讨厌的,都不妨一临”。信中还有一段最精彩的名言:“‘工夫’是‘准确’的重复,久之,准确成为习惯,成为我自己固有的本能,即是所谓‘学到手’。‘工夫’不是‘时间加数量’,每日自定课程是傻办法,如不准确,写的愈多愈糟,习惯错了,改着愈难。”那天,我反复阅读启先生的回函,心情难以平静,几乎是彻夜难眠,一面琢磨先生的教导,一面练字练到深夜。这封信虽是启老回给我个人的,但我觉得其中的书艺理论堪称经典,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不应把这些珍宝私藏起来,所以今天公之于世,与同好共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综上所述,启功先生在点评阜阳书画家的同时,特别强调临帖,我以为这是给学书者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只有不偏离这条临帖之路,才能在书法的天地里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启功先生来阜阳讲学虽未能成行(这是一大憾事),却与阜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经我的请求,他为阜阳题写的牌匾有:“阜阳电教大楼”“阜阳卷烟厂”“阜阳城郊中学”“阜阳市医疗器械厂”“阜阳市图书馆”“文峰公园”“浩气长存”(四九烈士纪念碑题字)等。
启功先生在九十四岁高龄辞世,而今已经七年了,但在阜阳人的心目中,他没有离去,他永远在我们中间,永远在阜阳大地上。
(2014年9月23日6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