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逸香盈素——2014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在炎黄艺术馆开幕。此次参展的23位女性艺术家均出生在1980年前后,她们有着比前辈更强的自我意识和更宽阔的视野,已成为一股画坛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展期内,炎黄艺术馆公共教育部还将推出中、日、韩三国女性艺术家共同参与指导的工作坊活动。 近年来,从市场数据分析来看,以价格为标尺的艺术市场中,女性艺术家作品的价格相比男性逊色很多。这与女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角色分配,以及艺术家职业的特殊性不无关系。 有关专家指出,女性艺术家被边缘化的问题目前已经在淡化,而且会进一步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会是艺术家作品传递的力量,而不是艺术家的性别。女性艺术家身处边缘 日前,有国外机构公布前20位女性艺术家的拍卖数据引发关注。根据Artnet数据库中罗列出前20位女性艺术家的拍卖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13年5月31日,作为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米歇尔的作品拍卖总成交额达2.398亿美元,位居女性艺术家之首。而中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以融合了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书画风格的作品荣登该榜单第19位,总成交额为4680万美元。 在世女性艺术家方面,日本的“时尚老太太”草间弥生以拍卖总成交额1.277亿美元排名第一,中国女画家徐乐乐则以1680万美元位居第八。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圈内人,普通民众可能对周思聪、徐乐乐这些名字毫不熟悉,根本不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那么如雷贯耳,而名气的大小与作品价格高低几乎成正比。 据称,周思聪成交价最高的作品于2011年在北京保利拍出1725万元人民币,这在国内女艺术家中已是鹤立鸡群,但这样的成交价,在陈丹青、王沂东、刘小东等一线男性艺术家的个人成交纪录中,已多次出现。 从一些市场数据(如拍卖成交量、成交额,展览会次数等)来看,中国女性艺术家无论从个人最高成交价还是从成交总额上看,确实很难与男性艺术家“分庭抗礼”。 从近些年的拍卖数据来看女性艺术家的市场,除了喻红、向京、申玲、阎平、崔岫闻等当代艺术家相对稳定以外,恐怕只剩下方君璧、潘玉良、周思聪等早期名家了。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至当代女艺术家的最高成交价突破千万的可谓凤毛麟角。2011年,女画家周思聪一组十八开的高原风情册册页在嘉德春拍中拍出了1069.5万元;同年年底,陈曦创作于2006年至2010年间的十八幅“被记忆”系列作品,在由华艺国际举办的拍卖会上以2070万元价格成交。 尽管目前在艺术品价格形成阶段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以价格为标尺的艺术市场中,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相比男性逊色很多。 在中国,当代艺术是男人的天下。拍卖市场上拔得头筹的新贵中鲜有女性艺术家的身影,一些新建
可能会举办零星的女性艺术家个展,在上海、北京,数以百计的商业画廊中,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乏善可陈。 近年来在佳士得中国拍卖会上,参与拍卖的作品中,男女作者的比例为五比一,男性艺术家的人数占据明显优势。而在苏富比拍卖会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男女比例为十一比一。 事实上,以女性为主题的架上绘画往往可以拍得最高价格,但是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却没有取得佳绩。在拍卖会上,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仅占总成交金额的5%以下。 在一切以市场成功为衡量标尺的今天,尚未变得足够强大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却因艺术注意力的市场化转移呈现出被主流艺术边缘化趋向。女性艺术遭性别歧视 女性艺术家被边缘化现象早已有之,翻看中国艺术史,鲜有女性艺术家的名字。但随着年男女平等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开始在艺坛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这种声音还很微弱! 分析人士表示,以价格为标尺的艺术市场中,女性艺术家作品的价格相比男性逊色很多。这与女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角色分配,以及艺术家职业的特殊性不无关系。 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角色,一般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生命周期较短。中国女性大多无法摆脱家庭、子女的羁绊,至少要在人生的一定阶段为此付出更多的心血。对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时间的艺术创作来说,这些都会是制约因素。由此,市场上的女性艺术家作品量较少,精品更为少见。 在社会的认可度上,相对而言,女性得到认可的机率比男性要低很多。在各大艺术机构、政府的文化部门官员、美术学院的院领导等男性决策者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艺术结构中同等实力的女性得到的认可度要普遍低于男性。 现在批评界是以男性为主体,能够进入男性批评家视野的往往是学术和市场都很成功的画家,但是这样的女性艺术家太少了。也有不少女性艺术家是学术很成功,但市场却不成功,这种女性艺术家很难进入批评家的视野里。 同时,大型艺博会举办的交易活动以及展览都可以推高艺术品的价格,但是女性艺术家却受到大型艺博会的冷落。大多数艺术机构永久收藏的现代艺术作品还是以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为主。 其次,一些画廊很少经营女性画家的作品。本来艺术投资是长线行为,把大量资金压在女性画家身上往往风险很大。因此,在同样水平下,画廊及收藏家在观念上似乎更愿意投资男性画家。 另外,女性艺术家们缺乏宣传,很多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中。她们单独办展的机会很少,办展也大多是联展,而男性画家们单独办展则是常态。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女性艺术家人数不多,女性作品供应量较少,流通量不大,这制约了女性作品的交易量并压低了她们作品的价位。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艺术家”作为一种身份标签,一直在艺术界备受争议。几乎所有女性艺术家展览都会遭遇同样的尴尬,虽然展览以女性作为分类和冠名,但在参展艺术家面前,“女性”成了敏感词,最好大家都假装这场展览跟性别无关。 艺术家有性别,可是艺术本身没有性别,所有的艺术家都应拿作品说话。人们几乎从不提“男艺术家”这个概念,而艺术家一旦是女性,则被很自然地称为“女艺术家”,当她们被贴上“女性”的标签时,也同时被贴上了“小众化”、“特殊化”、“边缘化”的隐形标签。 据称,女性艺术家的生存依然是悖论式的,她们既需要通过集体展示给自己一个言说的平台,又反抗女性身份的标签,强调自己的创作与性别无关。 有关专家表示,以作品在市场中的表现作为评判艺术家地位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女性艺术有收藏潜力 来自Artnet的一项数据分析显示,女性艺术家的市场前景正在不断改善。从2008年开始,国内外逐渐有女性艺术展推出,其中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近几年还收藏了大量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并在2010年推出了世界最大的女性艺术展。 中国现代女性美术作品登上历史舞台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潘玉良丰富的色粉画笔触酣畅,用色大胆,在艺术史上耀眼夺目;新中国成立后,更涌现了如周思聪、陈佩秋等一大批顶尖的女性艺术家,在画
坛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才华。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一支特别力量,女性艺术家常常游走在学术和市场之间。自上世纪90年代始,女性艺术家以群体形式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并逐渐被各种市场主体以不同方式运作着。 多年来,艺术史的分类中总逃不过性别这个标签,一些艺术品因其作者为女性而地位不彰。即使人们能够信口说出一批女性艺术家的名字,但叙述的同时总会伴随着她们与男性同道的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女性艺术家被边缘化的问题目前已经在淡化,而且会进一步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会是艺术家作品传递的力量,而不是艺术家的性别。 有关专家指出,从作品本身来讲,女性艺术家是否被边缘化主要取决于自身作品的质量。艺术家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不能老强调自己是女性。 近年来,优秀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在各大拍卖场中逐渐受到众多藏家的追捧。潘玉良作品的拍卖价格,从2004年前后的每平方尺12万元一路升温,2012年春拍已上涨到每平方尺58万元。 在2012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上,一幅由潘玉良创作于1972年的画作《非洲女人》以747.5万元的价格成交。同样是这一副画作,在6年前香港佳士得举办的拍卖中却是以流派收场。 潘玉良以其中西融合、且富于个性的画风成为近代中国女性画家中的杰出代表。目前,名列潘玉良作品拍卖价格之首的是画家创作于1949年的一副自画像。这件作品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的首次拍场现身即引起诸多收藏人士的关注,经过轮番激烈竞价,最终以964万元的高价落槌。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盛,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作品正越来越受到藏家的青睐。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全新的理念进行着各自的艺术创作,这其中涌现出了不少的佼佼者。 在当代女性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中,成交价格位于前列的作品多由以向京、喻红、陈曦、崔岫闻等为代表的资深艺术家所创作。她们的作品,或从女性视角出发,或对社会问题关注,展现出多元化的创作趋向。 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成交价位较高的单个作品多以百万为单位,相比于如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等当代男性艺术家所创下的以千万元为单位的高价成交纪录,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经过多年的价格调整,如今女性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上涨速度远高于男性。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优秀女性艺术家的身影出现在当今的艺术界中,她们作品的价值也必将在日趋成熟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得到证实。 一位收藏家表示,女性艺术家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独特视觉,她们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艺术更多的主动探索,女具有各自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女性艺术家作品是很有潜力的收藏品种,女性艺术家的身价将呈现很强的上涨趋势。(2014年3月12日6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