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许多人喜欢收藏古玉工艺品,但是,市场上的古玉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实在要打一个问号,看了央视2012年9月17日中午每周质量报告的《“古玉新作”》之后,相信对当今“古玉”市场要大跌眼镜。
甘肃的武山县出产玉石,但原生态玉石和今人制作的简单玉石工艺品卖不了高价,于是,一些商贩便人工做假,将明明是今人打磨制作的玉石,利用化学方法“做旧”,再配以谁也不懂胡乱画出来的文字和图案,于是,普通的低档玉石便立刻成为“出土文物”,而且据说还成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所谓“齐家文化”的文物,价格自然一路飚升。
这实在是对古玉收藏界的一大讽刺,央视记者在武山是那个小镇发现了十多家专门制造“齐家玉”的作坊,形成了古玉制假一条街,而且制假已有好多年,我在想,除了许多个人藏家、爱好者手中已有大量的假“齐家玉”之外,可能各家城市的
也已收藏了不少今人制作的伪“齐家玉”。
其实,收藏市场的乱象,又何止“齐家玉”一种?如今你外出旅游时,在陕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历史久远的名胜古迹地,地摊上哪里不是摆满了“出士”的玉石、陶罐、青铜器物?像我等外行绝对是分辨不出真假的,听说有些内行专家也常常上当。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混迹收藏市场内的制假者手段高明,做假水平逐年提高,而且涉及的领域也并不只限于“古玉”,“古陶瓷”、“古
”、“古字画”等领域制假造假现象亦比比皆是,据有专家估计,收藏流通领域的假文物交易可能已达到全部真假文物交易额的20%左右,当然,这个数字我认为并不可靠,因为假文物交易是暗中或地摊上进行的,根本无法统计,但那交易量不少却绝对是肯定的。
假玉石、假陶瓷、假青铜器物、假字画等假文物之所以泛滥,其原因主要是有真市场需求,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使许多人富了,财富要储备,存钱、买房、购金银之外,许多人认为炒文物极赚钱,于是便将资金投入收藏的项目;二是确有许多人文化品位提高,情趣高了,爱好收藏,于是也会把钱投入买文物的上去,殊不知常常上当;三是大批旅游者外出时为留个纪念,便去地摊或当地各类文物店铺淘点“小玩意”回去,反正花个几十元、二三百元也无所谓(现在贵的景点一张门票就高达二三百元),于是明知是假也买假。凡此种种,都更加刺激了文物造假地下行当的兴旺。当然,假文物泛滥的本质,根本在于消费者对文物价格虚高的钦羡而产生的贪念,因而往往在投资文物时失去理性,一般而言,在文物市场打爬的人都付过“学费”,所以,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不具备一双慧眼,轻易将钱投资文物字画,都是极危险的,搞不好血本无归。
文物字画的制假造假,这事儿要从根本上杜绝是很难的,例如有的名画家让家人、学生作画、然后由画家题款、盖章,这种造假你能查得清吗?有的画家死后,子女仿其风格作画,盖上已故画家图章,这也难以查清。至于假陶瓷、假古玉、假青铜器等的制作,更是禁而难绝。我以为,目前的收藏热降温,是杜绝文物造假中最要紧的事,有钱的收藏家一定要理性,要请教真正负责、公正的专家,而公家(政府、公共博物馆等)购藏名贵文物,一定要有专家会议反复鉴定,绝不能某个专家说了算。个人投资文物字画,更应慎之又慎。其次,要赶快立法严禁文物制假造假,像武山县这种文物造假一条街,政府部门为什么不管一管?再一个是旅游者、文物爱好者自觉不买假文物,现在许多人买了假家电、吃了变质奶就大叫大嚷,但明知故犯买了“齐家玉”之类的假古董、假文物,却因其价值不大而往往一笑了之,从不见“激动”的,消费者对制假的双重标准,颇让有识之士看不懂,大批假文物流入社会,我们就不该反思吗?难道骗了当代人还要再把一代又一代的子孙骗下去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