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明

收藏家颜明现在的活动区域转到纽约,在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现场可以频繁见到他的身影。颜明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电话专访时称,作为一位中国收藏家,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是有意义的,这是每位收藏家应有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

>>经验

理论实践相结合

颜明在回顾经验养成过程时认为,经验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获得。

在理论方面,颜明经常查阅大量史料、文献、出版物、画集、

等。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一定是要通过仔细地考鉴才能真正体现出的,其中不仅仅是真伪问题,还包括了它的时代风格、背后的故事、蕴含的深意、作品的用途等,查阅史料发现价值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收藏的乐趣就在于搜求、征集、把玩和研究的过程。多看精品,对于个人眼界的提高很有帮助。”

就实践而言,只要条件允许,大小拍卖会颜明都会去看预展,通过反复地与艺术品近距离接触,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同时,交流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必要的学习方法。颜明平时除了与朋友交流,各地的专家、行家、收藏家、画家以及拍卖场上的人,甚至媒体人,颜明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吸取经验。

>>鉴定

多角度切入研究

鉴定里面的学问很多,颜明要鉴定一张画,也必须从多个角度切入。颜明举例,书画的材质是纸本、绢本还是绫本,符不符合当时用纸的习惯、特征和造纸技术;装裱要研究是否符合当时书画的装裱风格,用的材质是否到代,是老裱还是新裱,是否套用老裱等;看用笔是否苍劲有力,老而不滑,重而不乱,繁而不雷同;看款识的写法和风格,比如早期无款,渐发展到署姓名、字号,再到题诗文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必备知识。

同时,结合画家自身特点,研究纸与颜料是不是画家惯用的,落款是不是符合画家的习惯、

是不是对,题跋和收藏印的时间前后是否吻合等。通过常年的实践,颜明积累很多鉴定经验,但其中也失过手。不过,在颜明看来,失手是一位收藏家必然要经历的,关键是能否认真地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来帮助自己不断提高。

>>市场

当代泡沫已显现

反观当下的收藏环境,颜明颇为担忧:“很多人收而不藏,投资气氛浓厚。”

颜明认为,过分注重经济效应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不能静下心来去看待一件艺术品,长此以往是十分可怕的。艺术品本身受众面是小众的,因此颜明认为艺术品并不适合作为资本运作的手段。

现在的收藏市场鱼龙混杂,尤其是当代书画市场的泡沫目前已经逐步显现,对此颜明表示失望。他认为当代画家最大的硬伤是很多人不具备传统的绘画功力,却反过来批判传统,全盘西化。进而通过一些扭曲和搞怪来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这是严重违反美学的,这样的艺术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

就目前近现代书画的市场价格,颜明认为已在逐步恢复到本真。近现代的书画家中,颜明比较敬重张大千,另外民国时期的大批艺术家,尤其是海派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很值得称道,如吴湖帆、贺天建、郑午昌等,而他们正是强调反对“全盘西化”。颜明认为,敬重这些画家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计划

发扬传承办展览

颜明收藏最多的是古代书画,他认为,古代书画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艺术结晶,是收藏家的终极收藏目标。“古代艺术精品的收藏是我的一项常规的收藏计划。”

在过去的几年中,颜明陆续举办了一些展览,多是古代书画方面的。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11日在扬州博物馆举行的“海上生明月——宋元明清书画展览”。颜明介绍,这是一次规格较高的收藏展,其中汇集了宋元明清众多书画名家与著名文人的精品,今后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愿意继续举办这样的活动,或给予支持。颜明觉得作为一名中国收藏家,通过一些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去了解、喜欢自己的文化,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是相当有意义,也是义不容辞的。“这是每位收藏家应有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

至于建馆,颜明说他不喜欢跟风。“做好收藏是首要任务,

光有漂亮的外观,没有好的藏品,形式大于内容,那意义何在?”

■收藏10问

1.除了古代书画,还做别的收藏吗

我比较关注瓷器,但涉猎不多。

2.拍卖外的收藏渠道

欧美的古董店,国内的文物商店以及与藏家互换收藏。

3.是否临摹藏品我自小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眼高手低,最终就放弃了画画。

4.比较敬重哪些画家

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建、郑午昌。

5.每年春拍秋拍的行程安排

一般是海外、香港、北京这样的行程。

6.如何看待海外市场

西方市场中国艺术品屡创佳绩,东风西渐的态势也日益显现。

7.是否曾在海外捡漏

至今没有。

8.最珍爱的一件藏品

“八大山人”的山水册页图。

9.收藏信念坚持。

10.收藏乐趣养心怡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