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2012年大会在武汉正式开幕。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名嘉宾莅临东湖,为博物馆的发展献计献策,共同探讨博物馆如何应对多学科视域下的问题。
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有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新潮,国际博协主席汉斯·马丁·辛兹,非洲博物馆协会主席纳斯·梅奥·阿德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郭有明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湖北是文化大省,文化底蕴丰富,有强劲的科教实力。全省馆藏文物超过150万件,其中有一批国家级文物。希望能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推进湖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进。
汉斯·马丁·辛兹表示,国际
协会亚太联盟是国际博联中最大的联盟。过去,各地区委员会中的国际合作已经被证明卓有成效,为亚太地区博物馆人员提供了跨区域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励小捷称,当今世界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博物馆的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仅数量就从10年前的2200多座,发展到3589座,并继续以每年100座的速度在增加。
博物馆的公益属性进一步明确,教育和服务公众的功能进一步提升。2008年,中国博物馆开始施行免费开放,到现在全国已有1804个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仅中央财政每年就要为此付出30个亿。
励小捷说,博物馆快速发展是世界潮流,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广阔的事业,面向世界展开交流,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博物馆进行合作,推动世界博物馆发展,努力为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进步作出努力。
开幕式后,8位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就“多学科视域下博物馆的理论思考和职业道德标准”、“多学科视域下博物馆的管理与传播”两个议题,发表了大会发言。
包东波(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为不同文化提供展示空间
“发生在博物馆中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传播在本质上是以文物和艺术品为媒介,通过艺术传递文化的过程。博物馆借由展览活动为不同文化提供了展示的空间,通过参观和互动,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观点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了解与感受。”包东波指出,博物馆的跨文化传播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博物馆是提供客观真实的跨文化传播媒介,即博物馆作为传播媒介,可以让观众与文化面对面,通过各种活动与文化手牵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文化本身意义的诉求。第二,博物馆是多元文化自我描绘的空间,“例如,中国观众在参观西方文化展时,在文化差异中被唤起中国文化身份,更可能意识到世界上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对本体文化身份感受有助于对他者文化理解的开放与包容,避免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歧义。”第三,博物馆展示的多元文化易于学习,参观者通过与多元文化的直接体验,获得观察世界的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学习意愿。“无论有意或是无意,博物馆所做的一切都是教育。”
汉斯·马丁·辛兹(国际博协主席)
成功的博物馆可与新媒体竞争
昨日,国际博协主席汉斯·马丁·辛兹在会上表示,现代博物馆应被视为学习不同文化和不同观点信息的场所。而一个成功的博物馆甚至可以和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竞争。
辛兹说,长久以来,科学方法、藏品保护、科学研究和成果展示是所有博物馆活动的中心内容。但近几十年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人们对博物馆的期待前所未有的高。”辛兹认为,应当将博物馆作为学习不同文化和获取不同观点信息的场所。由于从过去吸取经验教训,如果博物馆被纳入到管理当前或未来主题的社会对话中,那么这个博物馆就是成功的、被广泛接受的。它能够和电视、互联网或新的社交媒体和学科进行竞争。
哈维尔·希梅内斯(加拿大洛德资源文化公司)
管理博物馆首先要清楚展馆的使命
“过去的博物馆是独立内向的、以物品为中心、被动且单一学科的,现在的博物馆更加具有协作性、外向性,而且逐步变成以观众为核心的、主动的、跨学科的。结合以上改变,怎样才能落实良好的博物馆管理系统?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博物馆管理方式。”
哈维尔·希梅内斯介绍了博物馆的四大管理原则。他指出,首先博物馆管理者要十分清楚地界定博物馆的使命,同时要推出相关政策来支持这个使命。而这个政策不仅要关注博物馆内部,更要关注观众的反应。第二条原则是沟通和交流。博物馆管理者首先要和授权单位、合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授权关系。第三是通过妥善的领导方式控制和实现博物馆的方针、目标。第四是进行良好的评估。持续地对博物馆进行评估,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变化。
哈维尔·希梅内斯并指出,跨学科博物馆的管理和合作非常需要团队的力量。管理博物馆就像管理一个成功的大型企业,必须确保各个部门互相之间的协作、协调。
马丁·施尔(国际博物馆协会道德委员会主席)
跨学科展览需要很好的规划
“把博物馆分为四大类,即历史、艺术、人种学或民族学、自然历史,所谓多学科博物馆的展览至少要涵盖这四个领域中的两个,但这种涵盖并不是机械地把静态的展品呈现在同一时空领域,而应有实际的内容和感知上的交融。”马丁·施尔认为,真正的跨学科展览,应该能让参观者自然地产生共鸣,能够从展品上感受到历史、艺术双方面的享受,并且有感知上的升华。
马丁·施尔表示,要策划一个好的跨学科展览,需要很好的规划,而最重要的元素是参与者。从策展人角度来说,首先应该吸取多学科的知识;其次,如果要使展览带给参观者更多的内涵,就需邀请到其他相关学科的人士对展品作出一定解释。
为了达到多学科性的目的,展品的布置也应当有讲究。马丁·施尔说,要让观众能够在没有任何人解读的情况下读懂展品,策展人可以把展品放在一定的语境之中进行解释。“我们可以把生活中从来没有联系、交集的展品放在一起,比如将历史和现代的展品摆放在一起,这样能够让观众产生一定的反思。”
安·戴维斯(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
博物馆的使命就是教育参观者
来自加拿大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安·戴维斯博士告诉大家:“博物馆的使命就是教育参观者,让他们享受文化的乐趣。”
戴维斯说,通常我们去评判一个博物馆是否成功,只是从表面肤浅的数据来看。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去评判,比如受益的人群等。其实参观者大多都是普通人群,而不是专业人士。因此,博物馆如不能站在参观者的角度,参观者就会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戴维斯认为,虽然博物馆也具有教育功能,但它的教育功能与大学不同。“它是种非正式的,更加寓教于乐的教育。”很多博物馆都喜欢按各自清晰的学科领域进行划分,这就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学科能力要求很高,要实现跨学科的交流在实际的操作上是很困难的。
“这就像大学里的哲学教授突然改行去教植物学。这种混搭是不可想象的。跨学科发展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给参观者构建比较全面综合的知识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