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是收藏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自1992年他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起,就不断创造佳绩:1997年,48万元买入傅抱石《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1998年,180万元买入一幅李可染画作,2002年在瀚海拍卖行以1000万元卖出;2005年,吴冠中的《鲁迅乡土组画》和《龙须岛社之家》均拍出639.2万港元,成为那次拍卖会“双冠王”。与范曾的一场官司,更把他推至全国热点人物。那么,在他眼中究竟什么样的艺术品才值得投资,他的投资策略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本报专访了收藏家郭庆祥。
藏家经验
不贪小便宜拒听故事
与许多刚入行的藏家“只买贵的”不同,郭庆祥的收藏理念是只买对的,不一定买贵的。所谓对的,首先要是真的。而真品的价格自然不菲,如果贪小便宜,以为能以很低的价格在市场上买到大师的作品,是不可能的。
郭庆祥说他的收藏渠道主要来自画家本人、拍卖市场以及藏家同行。但是,从拍卖行买拍品时要注意作品的来源,不能听那些天花乱坠的故事,好听的故事里面往往是陷阱。
除了拒绝听故事,还需谨慎鉴定。因为市场上造假的功夫比鉴定研究的功夫下得更深。造假者受利益趋动,为了多赚钱,从制假到贩假的过程中,不仅要花很大精力去研究作品,而且想尽一切办法编造作品来源糊弄藏家。他说:“鉴定师也是人,不是所有东西靠肉眼都能看准,对于刚入门的藏家为了避免损失一定要小心。”
收藏心得
与画家交流提升审美
郭庆祥认为,与艺术家多交流是深刻理解艺术家作品的捷径之一。他说,和艺术家在一起只谈艺术,不谈其他,纯粹的对话让郭庆祥更了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理解艺术家们的创作态度。
对于郭庆祥来说,1999年认识吴冠中是他的莫大幸运,正是吴冠中让他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发生了重大的转折。郭庆祥回忆,吴冠中是一个敢讲真话的艺术家,这是艺术创作最基本也是最难得的精神。这也是郭庆祥在收藏时尤其钟爱吴冠中作品的重要原因。
和好朋友石齐的交流,让郭庆祥开始走进赵无极的世界。2005年,石齐告诉郭庆祥,作为一个好的藏家,一定要关注赵无极,石齐评价赵无极是用西方艺术创作态度结合东方绘画意境,是艺术史上了不起的艺术家。自此,郭庆祥开始注意并研究赵无极绘画作品,等到自认为成熟时,就开始收藏。
藏品方向
收藏有创新性的作品
郭庆祥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定要保持原创性和唯一性,同一件作品的复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懂得创新的画家,才能真正继承传统。
郭庆祥主张“借古以开今”,当代艺术家不能临摹传统的皮毛,应该去继承创新精神。
因为对创新的钟爱,吴冠中《苏醒》中独到的创新手法,让郭庆祥回味无穷。这幅作品是吴冠中创作于1998年的一张巨幅抽象水墨,第一次见到它,郭庆祥用两个字来表达当时心情:震撼!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下能感受到生命勃发的意境。郭庆祥说,吴冠中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艺术家,总是用绘画语言持续地创造新的艺术生命。
郭庆祥认为这种心灵震撼更多源自艺术家本人真情实感的创作态度。他评价现在很多艺术家功夫在画外, 迎合和讨好普通大众的审美并不是对美术真正的理解,顶多称为画匠。
收藏经历
学会感性认识、理性收藏
经历1:不买假画就是赢
我从小就喜欢美术,1992年开始投入资金收藏艺术品。在那个年代,艺术品市场还只是有艺术爱好的人士在玩,提高点自身的雅趣和人文修养。刚开始兴起的拍卖行,好的靠谱的作品和真迹相对多一些,价格也较稳定。我的收藏入门经历与起点都比较高,那时在著名话剧导演梅阡的建议和鼓励下,我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国内著名艺术家的访谈《八十瑰宝》,记录在世艺术大家的艺术历程与艺术主张。两年内,我们陆续拍摄了吴作人、叶浅予、董寿平、启功、黄胄、何海霞、宋文治、白雪石、张仃等一大批老画家。在与这些老画家访问互动的过程中,我的艺术修养、眼力和感悟自然水涨船高。但同时也亲身经历了一些让我真正认识艺术品收藏及其风险的事件。
那年,北京文物商店秦公向我推荐了三张李可染的《牧牛图》,每张约3平方尺。我拿画去请教中央美院的王乃壮先生,先生说画不对;又去请教吴作人萧淑芳夫妇,他俩也说不对。最后,我拿了画去了李可染家,李夫人邹佩珠和儿子见了画说全是伪作。秦公在业内影响很大、很权威,也卖假,你说我们还能相信谁?所以这段前期初涉艺术品收藏的经历,使我懂得了没有百分百认定真迹的把握就不买,不买就是赢。
那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中国近现代有名画家的作品,我都曾买过。但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改变了我对一些名气响的画家的看法。
经历2:商业画家不是艺术家
大约在1995年的时候,荣宝斋业务经理米景阳找到我,称他的好友某国画家在法国购买了一处房产,因没钱支付房款了,请我帮忙买他200张画。当时我订购了他200幅中国画、100幅书法。
一个月左右该国画家就画完了100张作品,并已装裱完毕。我觉得奇怪:一个画家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画完并装裱好这么多作品?于是,我带着疑问到了该国画家在北京的画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老子出关》、《钟馗》、《达摩》等题材几乎和前100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这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书法也像商标一样。我认为他的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工匠的简单劳动。
经历3:感性认识 理性收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画廊、机构进入了拍卖市场,它代表了以获利为目的的投资者进入了拍卖市场,同时也转变了艺术品市场不仅仅是因爱好而收藏的平台,更是投资的平台,市场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当时,我就提出了感性认识、理性收藏的观点。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与吴冠中先生正式相识,数年前正是他以“不能打扰创作”的理由拒绝了我们《八十瑰宝》剧组的采访。这次见面使我们一见如故,在以后的数年里,我们成规模成系统地收藏了吴老大部分的绘画精品。
我几乎年年去拜访吴老,去跟他学一些有关绘画方面的知识,了解其绘画创作的过程,更多的则是探讨艺术和人生的哲理。他的艺术思想、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创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我和他也因此成为真正的忘年交。
到了2004年后,唯利是图的投机者资金开始进入了艺术品市场,完全把艺术品变成了概念来炒作。所以,在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状态共存的环境下,我又提出了学术性收藏的观点,注重
,提倡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价值投资
抓住艺术价值的本质进行投资
凡提到某件艺术品,必然只会说到它的价格,似乎价格已经替代了艺术品的全部价值,这是非常荒谬的。由于众多市场投机者非理性地参与,艺术品收藏离它的本质越来越远甚至本末倒置,市场也随着泡沫的蔓延而风险凸显。所以,抓住艺术价值的本质进行收藏或投资,不管市场风雨如何变幻,收藏和投资者的利益才会得到安全维护。
坚持学术性收藏,就是坚持艺术价值的收藏,也是艺术品收藏的本质。根据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分析,才会使价格去除泡沫、挤出水分,让艺术品市场回归理性,回归价格体现价值的健康的市场环境。
对中国古代书画的走势分析,因为作品的真假考证乏力,鉴定也失去了道德良知,而一些人编出所谓“皇家收藏”、海外回流的故事诱骗投资者上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以后价格会逐步走低。
在近现代书画市场,随着人们审美水平和艺术认知的提高,对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家的艺术成就已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他们的应酬商品画的行活技术较容易临摹,由于年代相距不远,容易造假,市场上赝品也更多。所以,他们的商品画、应酬画或礼品画,如果没有正规出版物,市场价格也会一路走跌。
艺术家的真正情感创造他人是难以造假和模仿的,即使有也容易让人识破。如潘天寿、石鲁、李可染、吴冠中等对中国画创新做出贡献并且个性独特的画家,只要确认真迹精品或规范出版,其作品价格会稳中上扬。还有像刘海粟的泼彩黄山,市场上赝品居多,但是他恣意潇洒而不失霸气的真品精品被确认无疑,其作品价格还会上扬。
识别能力
不要轻易听信所谓专家意见
当下一些画家画人物画就换换姿势,画山水就换换山头的简单创作,以及一些流水线生产的犹如克隆的作品,一些称号“虎王”“猫王”“牡丹王”“梅花王”等的画家及其作品,本身就不是艺术创作,这些小伎俩代替不了艺术思想创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面孔没有艺术价值可言,在市场上也站不住脚,作品价格也会大幅下跌。
某些所谓的当代艺术,乱搞和偷换“当代”的概念,技法形式抄袭西方,内容表现“傻、大、呆”,丑化我们的民族形象,还有的打着工作室的幌子,由他人代笔制作作品,这些丑态和血腥的图像毫无艺术价值,他们是典型的由市场短期炒作起来的画家。这样的作品在今后的拍卖市场上是垃圾,在若干年后一定会被艺术市场所抛弃。
关于一些地方的文化交易所把某个画家的作品捆绑上市,是一种完全的商品概念炒作,脱离了艺术品收藏本质,是一种文化恶搞现象。收藏和投资者不能盲目去投资逐利而被套牢。
只有提高艺术审美,收藏和投资艺术品才能体现价值和意义,艺术品市场也会逐步走向理性。有情感创新、发现创造,同时又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及作品一定会上涨;而流水线作业生产的商业绘画产品、千篇一律临摹古人的作品,一定会下跌。
我们要规避艺术品的投资风险,一定要有识别能力。对一些真假存疑的、没有正规出版物的作品,不要轻易听信所谓专家的意见。笔者相信,在以后的艺术品市场,一些“伪”和“劣”的东西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傻子”买单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
收藏学识
想搞好收藏,先上学术课
没有艺术思想,没有独立创新精神,其艺术价值等于零。收藏者要认识和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创造,要明白能够成为今天传统的,也是历史上的艺术大家当年艺术创新的成果。现在一些所谓“古意盎然”的作品,实际就是些摹古的商品画,毫无艺术价值可言。我们对艺术创作一贯提倡的是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而不是套着中式外衣就称得上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如果现在还收藏那些单纯靠“功夫活好”、“技术活好”而毫无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品,或者,像齐白石那样的商品画匠能成为“大师”,是对真正艺术家的不公平,也谈不上促进艺术的发展。随着国内艺术品收藏水平的提高,画廊、拍卖行、收藏或投资者不要太过追求功利目的,多担当起文化道义,会慢慢认识到过去一些画家的地位是不能盖棺定论的。在这个审美混乱,甚至美丑颠倒的艺术品市场,如果我们对艺术创造的理解再糊涂、再麻木下去,就谈不上文化的振兴,而是文化倒退。
为了收藏者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很有必要再说说学术性收藏。所谓学术性收藏,就是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者的艺术思想为基本的衡量条件。
我们提倡学术性收藏,就是让收藏者或投资者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什么样的画家能称得上“艺术家”,什么样的作品是真正的艺术创造,从而收藏或投资到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不能被“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金钱左右艺术”、“我不懂艺术我就有钱”这些无知猖狂言论误导和欺骗,甚至被真假不分的概念炒作所迷惑。
偏听旁人言,以赌博的心态盲目进入艺术品市场,是对自己财富的不负责任。对画家及其艺术成就没有认真研究,甚至对作品的真假都辨不清,盲目收藏或投资,吃亏的终究是自己。垃圾,在若干年后一定会被艺术市场所抛弃。
关于一些地方的文化交易所把某个画家的作品捆绑上市,是一种完全的商品概念炒作,脱离了艺术品收藏本质,是一种文化恶搞现象。收藏和投资者不能盲目去投资逐利而被套牢。
只有提高艺术审美,收藏和投资艺术品才能体现价值和意义,艺术品市场也会逐步走向理性。有情感创新、发现创造,同时又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及作品一定会上涨;而流水线作业生产的商业绘画产品、千篇一律临摹古人的作品,一定会下跌。
我们要规避艺术品的投资风险,一定要有识别能力。对一些真假存疑的、没有正规出版物的作品,不要轻易听信所谓专家的意见。笔者相信,在以后的艺术品市场,一些“伪”和“劣”的东西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傻子”买单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
理性投资
投资收藏一定要理性
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不是市场上阶段性的价格说了算的,价值和价格往往也不是画等号的。艺术家也不是“封号”和官位名气说了算,还是要凭作品说了算。艺术作品要经得起学术的检验,其首要标准我认为就是创新。创新虽然不是唯一标准,可能也会失败,但它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家不在艺术思想上开拓进取就意味着艺术的死亡,收藏其作品也就毫无意义。
对艺术的认识是感性的,但投资收藏一定要理性。随着收藏和投资者经验、眼力、水平的提高,收藏和投资行为也会越来越谨慎。如今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已经逐步进入了理性收藏阶段,在收藏过程中,掌握学术性收藏理念,可以少走弯路,多获得点精品。对投资者来说,可以少受点经济损失。对资本投资观来说,保证艺术价值的收藏,才能得到经济利益的保障。再提学术性收藏的意义,就是要维护收藏者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尤其提醒新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藏家和投资者,当前全球性债务危机蔓延,投机者制造的泡沫可能会破灭,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艺术品市场,这时候要捂紧自己的钱袋,要时刻提防市场中各种陷阱和圈套,不要被一些概念炒作所误导,不要盲目向浑水里扔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