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历史上的“小天津”。
贡砖,筑起北京城。为此,临清也留下了多处烧制贡砖的古窑址。
不过,今天要告诉你的是另一个惊喜:临清胡家湾有古瓷窑。
奇怪的是,史料上从未对临清古瓷窑有过记载,这些古瓷窑在地下沉寂了近千年。
古瓷窑的发现,缘于卫运河水冲刷出的众多瓷片。数百人听说后,纷纷下河捡拾瓷片。
近日,聊城文物专家陈昆麟断言:这是唐宋时期的古瓷窑,并且填补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空白。
数百人河里捡瓷片
5月26日,聊城晚报记者在当地热心市民孙四成的带领下,来到了临清胡家湾。
胡家湾是卫运河东岸的一个村子,南北流向的卫运河在这里折向西南,形成一个“湾”。现在,这里有一座简易的浮桥,这座浮桥是连通卫运河两岸河北、山东两地的通道。河里的水并不多,水面只有二十多米宽。
河岸上是密密麻麻的树,这里很寂静。虽然这里有一座浮桥,但通行的车辆并不多。偶尔有拖拉机“突突突”地爬上河岸,蜗牛般通过浮桥。站在河岸上,孙四成告诉记者,这座浮桥北侧和南侧就是出现大量瓷片的地方。
在会通河挖通之前,卫河就是原来的运河河道。会通河开通后,卫运河在人们视线里显得有些落寞,但很少干涸。不过,十几年前,卫运河几近干涸。
后来,附近村里的人们发现了一个秘密:胡家湾附近干涸的河床上有密密麻麻的瓷片。有人开始拿着工具捡拾瓷片。甚至有传言说,有人捡到了价值连城的宝贝。于是,几天时间里,这里就聚集了数百人。
今年52岁的郑玉成回忆说,河床上的瓷片足有一尺多厚。当时,附近村民都撂下农活,到河里“淘宝”。虽然很少发现完整的瓷器,但村民还是每天都在这里挖,有的村民晚上也来“淘宝”。
李更旭是专门收藏贡砖和瓷片的“大户”。在他家里,不仅存放着很多贡砖,而且存放着十几箱当年在卫运河里捡来的瓷片。前几年,不断有人想购买李更旭的这些瓷片,他回答得很干脆:“这是俺临清的宝贝,不卖!”
孙四成也对当时的“淘宝”景象记忆犹新。他说,有的村民拉着地排车运瓷片,有的还挖到了完整的瓷器。不过,绝大多数人对瓷片并不了解,运到家里就堆放在一边。后来,一些外地的古玩商人经常到临清购买瓷片。“两篮子瓷片才卖3元钱!”
一直热衷于收藏的孙四成说,在这些瓷片中还发现了“窑钵”和“窑垫”。但是,当时他们并不清楚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胡家湾应是古瓷窑
聊城市文物专家陈昆麟曾在十几年前对胡家湾附近的卫运河进行过考察。他回忆说,当时在长约两公里、宽约八十米的卫运河河床上,到处都是各类瓷片。并且,考古人员在这些瓷片中见到了很多瓷片标本,有白釉黑花、白釉酱花、黑釉瓷片,还有少量青釉、月白釉瓷片。
在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一片刻有“王”字的白釉酱花碗残片,从造型、纹饰判断,都有明显的窑系特点和时代特征。《中国陶瓷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第一、二层(探方)出土瓷器具典型的元代作风,其中碗里书写‘王’字铭文,与各地元墓出土者相同。”在临清胡家湾附近发现的这个白釉酱花碗残片同样刻有“王”字铭文,因此,此瓷片为元代无疑。从瓷片的胎质釉色分析,应该属于磁州窑系。
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鹧鸪斑釉黑碗。这只鹧鸪斑釉黑碗釉色乌黑发亮,釉面上有很多鹧鸪羽毛状的银灰色斑点,非常漂亮。陈昆麟介绍说,鹧鸪斑釉是宋代黑釉的一种装饰,北方地区瓷窑中发现过不少宋代油滴釉碗,油滴斑点很小,但是银光色泽很强。而在临清发现的这只鹧鸪斑釉黑碗油滴大而不明显,具有临清瓷窑自身特点。
陈昆麟还称,黑釉瓷器的产生与宋金时期的斗茶风气有关。黑釉瓷器便于观察白色茶沫,因此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青睐。这只鹧鸪斑釉黑碗的发现,说明烧制黑釉瓷器和斗茶之风传到临清,这也成为临清瓷窑生产黑瓷的重要原因。另外,考古人员还发了黑釉金线罐残片,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金代文物。
这些瓷片的发现,也许并不能确定这里曾经是古瓷窑。
临清人有一个传说,乾隆皇帝的龙船走到胡家湾附近时翻过船,大批珍贵的瓷器和珍宝落入水中。还有人说,当年船只南来北往,有的经过胡家湾时翻了船,因此胡家湾附近的河道里藏着很多“宝贝”。
正是由于这些传言,虽然当年发现了“窑钵”和“窑垫”这些烧制瓷器的窑具,但没有人想到,胡家湾附近曾经存在着很多古瓷窑。
陈昆麟推断说,这里是一处遗物极其丰富的古瓷窑址。其依据就是胡家湾附近这些窑钵、窑垫、印模等制作瓷器的窑具和药渣。
史料未记载成谜团
明清时期,临清贡砖窑场主要集中在漳卫河两岸和运河两岸。南到馆陶,北到烟店王庄、西窑的漳卫河,东到魏湾,西到临清舍利塔附近张窑的运河两岸,遍布着数不清的贡砖窑场。但是,临清古瓷窑一直没有在史料上记载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谜团。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下令开凿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一段运河,连接原有运河。但是,当时河道浅窄,水源不足,大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1410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疏浚治理会通河,但屡屡受挫。农民白英毛遂自荐,根据会通河的地势水情提出策略,解决了会通河水源不足、地势高低不平的难题。直到1419年,会通河治理工程才竣工通航。正是由于会通河的通航,卫运河渐渐失去以往的繁忙,也因此,这里的瓷窑日趋式微。
陈昆麟说,胡家湾一带应该有大量的古瓷窑,被卫运河河水冲刷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地下肯定有完整的古瓷窑址。
这些古瓷窑存续时间很长,应该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相当大的烧造规模,直到元代才逐渐废弃。一名群众曾在现场发现盘底刻有“秋城馆”字样的青花瓷盘。元代曾有“秋城殿”款式,因此,“秋城馆”字样的青花瓷盘的出土,说明这里的瓷器烧制非常发达。
那么,这样规模巨大的古瓷窑址,为什么在史料上没有记载,以至于沉寂近千年?
陈昆麟解释说,明朝定都北京后,急于修建规模宏大的紫禁城,临清成为专门为紫禁城烧造贡砖的地方,致使烧造瓷器的历史如沉船一样埋入地下。
对于这一古瓷窑址,至今没有发现有关的文献记载,无论是山东地方志,还是国家文献,乃至笔记、
、墓志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目前的聊城地方志来看,明朝之前的地方志一直没有被发现,现在可以看到的都是明朝之后的。也就是说,聊城地方志存在断代情况。临清古瓷窑在元代就已废弃,因此明朝之后的史料没有临清古瓷窑的记载。
虽然临清胡家湾附近的古瓷窑址没有文献记载,但发现的白釉、黑釉、青釉瓷器对研究磁州窑系的烧瓷历史,研究南北窑系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历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古瓷窑址的发现,填补了聊城乃至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空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