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宝地·特刊”版刊出了“新疆文物文化公开课”主讲人之一李文瑛所作的“小河六问——小河多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报告;今天我们刊出另一主讲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队长、研究员巫新华博士所作的关于达玛沟遗址群考古发掘的部分内容。一提达玛沟,读者就会想起2011年11月前后被媒体分外关注的达玛沟文物盗掘案,达玛沟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为什么盗掘文物者对其有着浓厚兴趣?从巫新华博士的介绍中,我们或许会略知一二。
背景资料和田的俱吠罗(毗沙门天)崇拜
和田神话中往往将和田王、王嗣,及建国都与俱吠罗(毗沙门天)之间加以联系,其历史意义仅在于表明对这位神明的崇拜始于很早的时期。俱吠罗(毗沙门天)又称“阿荼槃多”,系印度教的财神、魔鬼之王,在从犍陀罗到日本的所有国家的佛教神话中都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形象。因为他在四位“护法天王”即世界之守护者中作为“北护法”而受到尤其隆重的崇拜。古藏文版和田传说中,毗沙门天的地位更加显著,玄奘更明确地证实了于阗都城毗沙门天神庙很富裕,其香火隆盛。
少有人知的和田与达玛沟那些事
和田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
和田古称于阗,不仅是西域丝路重镇、玉石之路的源头,而且是与中国古代文明渊源极深的故土。昆仑是座神话之山,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大多数神仙都来自这里。而和田正好位于昆仑山主脉中段,这里既出产和田玉,又是神话中黄帝、昊帝、伏羲、后羿、嫘祖、女娲和西王母等华夏赫赫先祖传说的原住仙境。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人还始终坚信不疑地认为:华夏一脉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也在昆仑山和田山麓(玉与神)。如此一来,华夏先祖圣人,以及古代中国一切神圣、美好的事物都与和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和田,东亚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
于阗(和田)自古便被称为西域佛国。也是佛教传入中原、东亚等地的第一站。其佛教文化不仅深远地影响到中原佛教、西藏佛教以及东亚各地佛教,同时也深受中原各方面的影响。于阗东亚佛教汉语的“佛”字便翻译自古代和田语,中国内地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也译自古代和田语。甚至中国佛教早期所谓的西天取经也只是到于阗——古代和田这个西天而已。古代和田作为我国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其对中原乃至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达玛沟地名背后的含义
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在达玛沟等地劫掠的诸多文物中有相当数量的和田文、佉卢文、汉文文书,研究表明汉文外的都是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语言,除了汉语借词,只有梵文和古波斯语借词。地名诸如“固拉哈玛、固玛”等便是当地古代语言的遗存。居民自然也是说这类语言的人。“达玛沟(Damago)”应是于阗古语借用梵文“Dharma(意译:佛法,音译即达摩)”加词缀GO而成,意思为佛法汇聚之地,汉语音译名称则为“达摩沟”。
达玛沟是保存分布
最好的遗址群
近年来,沿达玛沟水系从南到北新调查发现了托格拉克墩、喀拉卡勒干、托普鲁克墩、喀拉墩、阿巴斯墩;百年前,发现有哈达里克、琼达瓦孜、库修克阿斯提、克科吉格代、巴勒瓦斯提、老达玛沟、乌尊塔提、喀拉沁、丹丹乌里克等著名佛教遗址。2002年10月—2006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在达玛沟南部分别发掘了托普鲁克墩1、2号佛寺,2010年5月—10月发掘了3号佛寺并在相关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测绘工作。2011年4月破获文物大案,5月喀拉墩所发掘遗址被破坏,了无收获。
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的发现
达玛沟科学考古发掘与研究开始于托普鲁克墩遗址群。
2000年3月,策勒县达玛沟乡的一年轻牧羊人在达玛沟南部原达玛沟河岸边的一处名为托普鲁克墩的荒漠地带的一个红柳包挖取红柳根柴时,发现一所小型佛寺残垣。经新疆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批准,2002年9月—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抢救发掘了这一处佛教遗址,并命名为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遗址。
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属于方形像殿佛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中古时期的最小佛寺,在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迄今所发现佛寺中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佛堂建筑形式的佛寺。佛像雕塑保存较好,壁画精美,是典型的于阗画派实物资料。壁画保存面积在迄今发现所有塔克拉玛干佛寺壁画中最大,其中弥勒菩萨、早期毗沙门天、东壁女装菩萨的形象尤为罕见和珍贵。另外,根据现存的佛寺建筑遗迹和壁画完全可以复原佛寺原貌。
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遗址
2002年10月,在1号佛寺遗址发掘结束之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对托普鲁克墩一带再一次进行了细致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西侧大约七十米,埋藏于一座低矮沙丘之下的另外一处佛寺遗址,定名为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遗址。2005年新疆文物局丝绸之路大遗址保护项目启动,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遗址
建设项目立项。根据项目规划要求,2006年5月至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发掘了托普鲁克敦2号佛寺。
托普鲁克墩3号佛寺遗址
2009年下半年修筑由315国道向南直接通向遗址群的施工中,于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西北地方发现有一处佛寺建筑遗址。定名为3号佛寺遗址。同时在1、2、3号佛寺遗址南部发现存在其他关联的古代建筑遗迹。经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批准,2010年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对达玛沟托普鲁克墩3号佛寺遗址进行了发掘,总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6月下旬,结束了托普鲁克墩遗址群该年度第一阶段田野工作。
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外廓长度东西约为26米,宽24米。可见宽0.3米—0.4米的墙基。东侧有带台阶的大门。东部中心为封闭式庭院广场,其北、西、南均为廊房。其北廊房、南廊房、西廊房的进深为2.9米—3.0米,庭院式广场地面显然经过人为加工,平整而且坚实;基址西部发现3个房间。南边房间面积最大,中间一间次之,北边最小;南边房间的南侧发现一带有明确火烧土的平面呈花瓣状基座(此类遗迹为塔克拉玛干地区首次发现,用火痕迹明显),部分残破,用途推断为灶具、佛事用火器具。据它们各自功用目前判断与论经、学习、生活起居有关。
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出土文物种类风格
发掘清理过程中主要的出土文物包括数量众多的壁画残块、土质、木质建筑构件等。壁画图像内容有以下三类特点:
人物:多为世俗人物形象、色彩逼真、头像的大小与真人一比一等。
文字:首次在壁画中发现古代和田文题记。(包括刻画题记与墨书题记等)
服饰:所有人物着装均为典型的唐代汉风装束,反映了中原与塔克拉玛干最直接的联系。
需要提及的是有关佛教题材内容的极少。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世俗题材。到目前为止,新疆地表佛寺考古发现中这类题材极为罕见或说是首次发现。
出土壁画风格:壁画均属于历史上著名的于阗画派。绘画技法,简单概括,就是“凹凸法”与“铁线描”的有机融合。技法上首先使用铁线描勾勒,用笔遒劲有力度,用线粗细相间,表现内容的富有韵律和动感,从造型比例的准确和线条的紧劲中显现所需要表现人物的神韵。在用线方面,作品线条流畅,紧劲,如屈铁盘丝,造型感强,精确、有力地表现神态、身体的结构和衣纹。
达玛沟喀拉墩1号佛教遗址
达玛沟喀拉墩1号佛教遗址群位于策勒县达玛沟乡七大队一小队范围内的荒漠沙丘中,距达玛沟乡政府所在地约十公里。佛教遗址所在沙丘呈圆锥形,高约8米—9米,直径25米左右。地表被破坏,在北面形成高约三米的台地,遗址以及周边地表散落少量灰陶、红陶片以及少量壁画残块。东北角已被盗挖成剖面坑。
2006年10月10日—25日进行了发掘。在沙土堆积中陆续发现小块壁画残块,遗址接近地面部分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地下水侵蚀,无法提取土层中粘黏在一起的壁画,只有采取回填保护的方法予以保护。因此整个工作只是在扰乱的地层中采集了一些壁画残片。2011年5月—6月,在该区域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所有遗址都已经被盗挖破坏了。
达玛沟遗址群的年代
达玛沟佛寺遗址群根据新发现的犍陀罗风格寺院遗址、壁画可以推断年代上限当在魏晋时期,下限可能均毁于公元10世纪—11世纪喀喇汗王朝推行的伊斯兰圣战中。
诸佛寺建筑遗址群,以及出土文物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和田、乃至塔克拉玛干地区中古时期佛教发展情况。
西域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魏晋时期寺院兴起。寺院建筑和雕塑壁画艺术传入内地。
与中国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古代西域。历史上西域三十六国几乎都为佛教东传作出过贡献。
其中于阗与中原在佛教教义、佛教艺术、寺院建筑诸多方面有着血肉联系。此外还深远地影响了西藏。
古于阗著名佛寺在玄奘时期已达数百处,小型寺庙则家家户户都有,可以说数以万计。
达玛沟遗址群发掘中的认识和收获
发掘清理中发现托普鲁克墩1、2、3号建筑基址彼此之间有路相通,且建筑形制功能各不相同。故判断此建筑群应该是一个大型佛教寺院建筑。
这是带庭院(阿依旺,开放式大堂、客厅)佛寺建筑基址的首次发现。此类建筑基址形式在新疆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形制、功用与以往我们已知的不尽相同。
壁画内容方面:出土壁画残块较多,通过现场观察,其风格、技法均为典型的“于阗画派”。内容多世俗题材,且到处弥漫着唐代文化气息,说明于阗地域所受的深刻汉风影响。
托普鲁克墩遗址群的重要性:此地丰富的文物遗存表明,这里在公元6世纪以来,已经渐渐成为和田地区佛教兴盛的中心地区之一。
调查发现,沿达玛沟南部水系在东西30公里、南北20多公里范围内仍然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古代佛寺建筑遗址群。
新发现的遗址群有卡拉卡勒干、托格拉克墩(胡杨墩)、喀拉墩、阿巴斯墩等。
达玛沟遗址群发现的意义
于阗佛教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佛教,其佛教艺术的“于阗画派”风格除了深刻地影响到我国佛教艺术的发展,甚至还可以说是西藏佛教艺术的渊源地之一。对东亚佛教而言如此重要的地区,在佛教香火断绝近千年之后又有这些重要遗址和资料重新出现,可谓学术界、佛教界一重大事件。
达玛沟遗址群是我国沙漠地区目前发现的古代佛教遗址群中最临近交通路线和主要城镇的古代文化遗迹,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实物载体。大量的出土文物承载着西域佛教建筑、壁画艺术、雕塑艺术、佛教史、文化史内容,表明这里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与发展的家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