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窑遗址的发现缘于著名的人类历史学家贾兰坡教授,这个名字对于稍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贾先生沿着北京猿人的足迹追寻到这里。准确地说,许家窑遗址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在我省阳高许家窑村和与其紧临的河北阳原(隶属于张家口市)侯家窑村被发现,是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丰富的遗产。

最近,笔者在收看一些科教频道时,饶有兴致地接受了“侯家窑遗址”专题报道的信息,我同时思忖,阳原侯家窑到底其确切位置在哪里?因我的故乡距阳原县城不过10余公里的路程,但我在十五六岁之前居然未曾听过老年人对这方面的相关传说,哪怕是一丝半点。

近日,由笔者发起近十位对此感兴趣的朋友驱车前往许家窑,进行了一番肤浅的探索。给我最大收获是从一处洪水冲涮的土沟内拣拾了一块动物的牙齿化石,该化石呈浅褐色,体积不大,为牙骨的一部分。据历次考古发现的资料显示,类似的化石堆积在离地表八米深自然形成的地层里,发现的动物化石有驼鸟、诺氏古象、野马、披毛犀、葛氏斑鹿、河套大角鹿、扭角羚羊、原始牛等20余种。有专家推测许家窑人是北京猿人向智人过渡的一个类型,是曾在周口店地区居住数10万年之久的北京猿人后裔外迁的一支。“北京人”经历了风雨变迁,来到了大同地区,大约10万年前,在阳高的许家窑村附近定居下来。“许家窑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他们居住的地方,当时正是“大同湖”的湖滨。后来,随着湖水的凶猛上涨,“许家窑人”赖以生存的住地被淹没了,只得逃往别处谋生。若干年后“大同湖”的沉积物将其全部家当(石器)全部覆盖起来。“大同湖”也消失了,湖底变成了地面。这样,许家窑遗址便在地下沉睡了达10万年之久。

专家通过对聚落形态、社会形态以及文明化程度等多方面的考证,认为当时用于狩猎的石球,其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反应了当时狩猎业的迅速发展。凡发现石球的遗址都伴有人类吃过的较大型动物的骨骼化石,许家窑一带就有300多匹野马等大型或奔跑迅速的动物骨骸。考古未发现一具完整的个体,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头骨也未发现,而全部是人们食肉之后砸碎的抛弃物。现在,我们只能从残存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石器这些历史信息中去体味洪荒时代的社会生活原生态的历史质感和文化韵味。然而,值得惊醒和关注的是,这一文化遗存仍未被有关方面得以重视和关切。就在我们尚未觉醒时,一河之隔的地方政府却建起了一座侯家窑遗址的纪念性石碑,并且在国内的相关媒体作了深度宣传报道。

由此,拯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无疑是一种无法推托的历史责任。这些真实而脆弱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公共资源,只有被大众关注和分享,才更具有生命力;只有无比珍视这些文化遗存和精神财富,才能保持一个区域固有的文化价值及其特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