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名片:郑欣淼,男,汉族,陕西省澄城县人,1947年10月生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0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前在陕西工作,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1992年11月调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1995年9月调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8年12月~2002年9月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2年9月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2003年9月兼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在文化理论、政策科学、鲁迅思想以及故宫学研究等方面,出版著作8部、诗词集3部。
2009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访问。2009年3月1日~4日,郑欣淼率领十人访问团回访台北故宫,这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第一次相聚,打破了两岸故宫60年的隔膜,被称为“破冰之旅”。
新闻背景: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那时叫紫禁城,现在仍有8000多间殿宇。在漫长的491年间,曾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25年,紫禁城完成它的历史角色转换,由昔日皇宫变身为故宫博物院。这座历经风雨的恢宏建筑群承载着明清500余年的历史,蕴涵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演变历程。它作为世界遗产受到世人广泛关注,作为国内博物馆的“龙头”,更是从整体上反映着中国
事业的发展水平。就故宫的文化研究和学术发展,本刊主编采访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主编:裴力
嘉宾:郑欣淼
主持人:故宫博物院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珍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宫”与“院”究竟是什么关系?
郑欣淼:“宫”“院”合一的特殊身份,成就了故宫博物院举世闻名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带来特殊的难题与挑战。多年来形成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近年来随着故宫保护与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一些新问题逐渐显现,并无一例外地聚焦在如何看待和处理“宫”与“院”的关系上。
“宫”“院”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故宫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尽管有矛盾,甚至是比较尖锐的冲突,但是作为依托故宫建立的博物院,保护故宫的完整性和历史真实性,其实也是为故宫博物院发展腾飞创建平台。反过来,把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也必将更全面地向公众诠释、宣扬紫禁城,更好地促进对故宫的保护。
“宫”“院”结合的故宫博物院,既不能因为要确保故宫的安全而关门大吉,把观众拒之门外,也不能完全照搬一般旅游景点的服务标准而漠视对故宫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故宫博物院必须兼顾故宫的有效保护与适度利用,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在保护中实现彰显价值、发挥作用的使命,促进故宫保护与故宫博物院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故宫的文物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民族情感,是把海峡两岸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两岸故宫的交流一直为大众所关注,现在的交流处于什么样的层面,未来在哪些方面可能有所突破?
郑欣淼:20世纪4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抗日战争时期南迁文物的1/4被运到台湾,1965年在台北成立故宫博物院。从此,世界上有了两个故宫博物院。两个博物院同根同源,其一是从1925年~1949年,两家博物院有着长达24年的共同历史;其二是文物藏品都主要来自清宫旧藏,而且有很强的互补性。这就决定了两个故宫博物院具有深层次的关系。
2009年,两个故宫打破60年的隔绝状态,开始了交流与合作,联合举办文物展览,共同召开学术研讨会,并在文物影像资料互惠共享、信息化技术交流、图书资料交换、互派人员到对方从事短期研究等方面都全面展开。两岸故宫的交流有三个特点:一是交流合作的项目由点到面,范围不断扩大;二是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通过两院合作,带动了与相关文博单位的交流。今年不仅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建成59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联合举办“温故知新: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的活动,北京故宫于院庆期间举办“明永乐宣德特展”以及“故宫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主持人:每一个走进故宫博物院的人,对国宝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级文物就有上万件,这么重要的馆藏,我们如何保护它?
郑欣淼:故宫的保护工作是第一位的,现在对外宣布的文物是150万件套。我们现在有一个现代化的地下库房,这个地下库房有2万多平方米,我们搞了十年搞起来的,有100万件文物在地下,而且是恒温、恒湿的,相当安全。我们把保管条件要求不高的文物放在地面库房。我们有一个70多人的文物保护部门,叫文物科技保护部,负责故宫文物的保护。同时我们有大量的现代化的设备,为故宫文物保护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保护任务是很重的,有些是需要日常保养的,比如说钟表,要进行日常养护,使其维持最佳运行状态。书画也要定期检查,对故宫的钟表和字画珍品,我们有一套严格的保护程序。有些书画在休眠期就不能展出。《千里江山图》这幅画20年没有展出了,在这20年里,除非特殊的需要,这幅画是不能见光的。
这次故宫维修是国务院确定的任务,要通过整体维修保护使故宫重现盛世庄严、肃穆、辉煌的原貌。7年来,工程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故宫维修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故宫“完整保护、整体维修”理念的实践,体现出对故宫保护的文化传承意义;二是维修的思路、原则、要求、标准、方法不但对国内,而且也对国际文化
作出了贡献。
主持人:故宫是民族文化的浓缩,而您则浸润在这个浓缩的深宅大院里,守卫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宝库。终日里与这个深宅大院朝夕相处,您对故宫一定有很深的感情。如果有一天让您离开这个朝夕相处的深宅大院,您会是怎样的心情?
郑欣淼:每天早上6点多就来故宫上班,可以说这里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刚才你说得好,故宫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浓缩,能够浸润在这个博大精深的深宅大院里,研究和守护国家这份灿烂的文化遗产,我感到自豪,也感到责任重大。80年来,我们在故宫精神的哺育感召下,创造着新的故宫精神,而这种故宫精神则是古老传统文化血脉的延续。我感受比较深的,故宫有一位老先生叫郑珉中,他是著名的宫廷专家。郑先生1947年就进入故宫,今年86岁。我给他配了车,当然他早就退休了,但是像这批专家仍然每天到故宫来上班,每天在故宫的红墙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和故宫已经融在了一起。
故宫有一些因守卫需要而引进的外国名犬,每天有人训练它们。我碰见一个小伙子,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狗就跟着他跑。有无数这样的人,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故宫,他们以故宫为荣。和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我对故宫的感情在不断地加深。
主持人:应该说故宫的守卫者们都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也深深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故宫里面。故宫不单是一座皇家宫殿和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它是一个将建筑、文物、典籍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整体,是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因此怀着对故宫古老文化的眷恋与敬重,您提出了“故宫学”?
郑欣淼:你说得好,正是对故宫的深厚感情,2003年我提出“故宫学”,这几年来,它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赞同。台北故宫的周功鑫院长对此极力支持,她说这个提得好。我为什么要提出“故宫学”?我感觉我们过去对故宫的理解是分散的、割裂的,这个后果就是缺乏对故宫整体和丰富内涵的认识。
现在提出“故宫学”,有这样几个意义。第一,故宫确实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比如说我们传统看什么是文物,可能你也知道,
是文物,古代的书画是文物,
是文物。但是皇宫大量的一些用品、反映典章制度的用品,算不算文物?过去这些就不算文物,还有一些没有引起重视,比如说像皇帝写的字、画的画,现在有25,000多件,这些过去在文物总数里并没有包括,过去认为帝后不是艺术家。现在还发现了乾隆一万多件的作品。作为“故宫学”来看,凡是能反映宫廷历史,反映这个时代的都是重要的历史记录。所以“故宫学”的提出,就使好多我们过去引不起重视的东西,都从文化遗产角度给予重视,这也反映我们对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还有一个我认为很有意义的,就是追溯失散的文物。故宫的文物有好多流散在世界各地。这些文物离开故宫原来存放它的场所和环境,其文物价值大打折扣。比如说最近拍卖的乾隆皇帝所谓的宝座、玉玺,如果和故宫联系起来,和当时的典章制度联系起来,和乾隆皇帝的其他收藏联系起来,就有了深刻非凡的意义。所以“故宫学”的提出,我觉得对于散失在海外大量的清宫文物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属。这些文物在海外可能是孤零零的,放在“故宫学”里,与故宫联系起来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气、有了丰富的内涵。
所以“故宫学”的提出,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界限,也使故宫文物的研究与归属具有了世界性的深度。我们欢迎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参与“故宫学”的研究,因为“故宫学”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自然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主持人:故宫是传统文化的浓缩,但是在故宫文物的展示、保护等方面,我们采用了很多国际领先的高科技手段。譬如说“数字故宫”。“数字故宫”听起来很时尚,应该是与信息化结合在一起的。您能否介绍一下“数字故宫”?
郑欣淼:“数字故宫”包括很多内容,包括文物的展示,我们有网上的博物馆,在网上也可以看到故宫的一些藏品等。另外也包括文物的管理系统,比如说我们的文物账目就是电子化的,过去是人工的,人工会出现什么问题?可能登记重了。一个东西登记几张卡片,有的是漏登了。现在通过电子化,账册基本上就避免了这类问题。当然还有办公系统,我到故宫这几年,已经没有在纸上批文件了。
另外,比如我们和IBM搞穿越时空的紫禁城,上网就可以看到,还包括一些游戏。我们和日本的凸版印刷公司,已经合作快十年了,在故宫里成立故宫文化资源数字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中国文物界唯一的、名副其实的中外合作研究单位。故宫这几十年来唯一一个新建的建筑物就是数字化研究所。我们感觉到它对博物馆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带来工作方式的一些变化。当然我们还有一些,比如在展览的时候,辅助地利用数字化,辅助地介绍,可以使大家更直观、更好地对展览有所了解。总的来看,“数字故宫”的建设,我们在数字化发展方面目前还是走在比较前边的。当然这方面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最近国内各地新办了好多博物馆,一些新博物馆起点很高,他们在这方面也做得很不错。台北故宫在这方面也下了功夫,我们叫数字化,他们叫“数位化”,他们在这方面也很有特色。数字化也是我们和台北故宫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