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内容提要:1936年发掘的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由于种种原因,出土的器物几经辗转,现分处多个博物馆中,且两墓器物混淆在一起。2001~2008年,经多次探究,发现琉璃阁甲、乙二墓的26件青铜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对这批青铜器所在墓别的区分,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两墓青铜器组合的认识,解决了两墓部分青铜器藏品来源不甚清晰的问题,使甲、乙二墓的资料更为完整、科学。
关键词:故宫;辉县;甲乙墓;青铜器
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是1936年河南博物馆发掘的,由于时值战乱,这批
未来得及完全整理,文物就辗转流离,大部分文字资料散轶。关于琉璃阁甲乙墓的情况,曾有学者进行记述和探究。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对两墓随葬器物等情况的介绍不完全甚或有误,造成了长期以来学术界无法利用两墓资料的状况。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充分发挥这批材料在
中的作用,2001年,在李学勤先生的建议下,河南博物院组织了研究小组,对这两座墓葬的资料进行搜集并作了系统研究。
2001年,我们在对辉县琉璃阁甲乙墓青铜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发现《故宫青铜器》一书①中收录的几件青铜器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琉璃阁甲乙墓出土的同类器极为相似,结合许敬参、郭豫才先生有关两墓的11篇研究文章②,初步确定《故宫青铜器》中的235号蟠虺纹豆1件、253号蟠螭纹编鎛3件、282号嵌红铜象纹壶1件、294号蟠螭纹编钟9件、311号匏形壶1件为两墓文物。
《故宫青铜器》记述235号、253号青铜器的来源分别为1958年、1956年国家文物局调拨,并且指出它们出土于辉县;282号仅指出为1959年入藏;对294、311号文物的来源分别定为1960、1959年收购。当时对这些青铜器不同的入藏原因,我们没有太大异议。但是,我们从1950年9月签订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提取河南省博物馆存渝古物目录清单》(以下简称《清单》)③中得知,确有一批(27件)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出土文物调拨至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而书中的294、311号文物为收购而来值得怀疑。所以,我们针对294、311号青铜器进行初步的“验身”,发现311号匏形壶与许敬参著述的基本一致④。虽然294号9件编钟的来源为“收购”,这为我们的思考带来一定的顾虑,但《清单》中的12件编钟的数量与253号鎛3件、294号9件编钟的总数相合,且当时我们已确定253号编鎛3件确为琉璃阁甲墓文物⑤,由此可以说明294号的9件编钟极有可能为甲墓文物。更重要的是许敬参《编钟编磬说》中也附有甲墓出土钮钟的照片和详细尺寸,这又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依据这些线索,承蒙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河南博物院先后于2002、2008年两次前往故宫博物院落实所藏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出土青铜器的情况,并进行了资料搜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002年冬,我们研究小组成员特去故宫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的同仁一起,反复核实了《故宫青铜器》中294、311号这10件文物的尺寸、形制、重量等,收集的数据与《河南博物馆馆刊》第十一集记述的匏形尊、第九集记述的钮钟资料几近相同,并结合《清单》名目等,最终确定它们为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文物。
自此,我们与故宫博物院同仁均把这一问题列入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藏品中,又查到5件铜器与我院收藏甲乙墓文物或《河南博物馆馆刊》记述中同类器物相近,最终确定髹漆蟠螭纹三环钮盖鼎、甗之下器(鬲)、方座簋、素面镂孔铺、素面绳形耳甗之上部(甑)各1件,亦为甲乙墓出土文物。
我们以许敬参、郭豫才两人的11篇
及《本馆庋藏之物品》⑥和发掘现场照片为基准,辅以郭宝钧先生《山彪镇与琉璃阁》、《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两书中对甲乙二墓的记述为参考,对甲乙墓出土礼乐器所在墓别进行区分,认定这批铜器前三者是甲墓出土,后两者为乙墓遗物。
2001~2003年间,在故宫博物院的资料搜集及研究情况已著录于《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一书⑦,在此不再赘述。该书出版时,《清单》中仍有一些青铜器未找到下落(图表),这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结。
2008年,在上次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再次与故宫博物院联系,又有了较大收获,上面图表中的6件
均已落实。现将这次铜器资料的情况阐述如下,并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所属墓别进行判定。
1.弦纹平盖鼎(文二一,辉字十二,鼎)(图一、图二)
高34厘米,口径30.6厘米。
上有平盖,盖沿斜下折,盖上有三个矩尺形钮。子口且内敛,微鼓腹,有附耳一对,底部自铸缝以内较平,三蹄状足。整器除腹部饰一周凸弦纹外,余皆素面。
墓别判定:乙墓
依据:根据1936年乙墓发掘品现场照片,认为弦纹平盖鼎为乙墓之物。在此之前,已确定乙墓有5件与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应为一组列鼎。
2.髹漆蟠螭纹盖豆(文二○,辉三七,豆)(图三)
高28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5厘米。
盖失。子口,腹上部有两个附耳外曲,圜底,喇叭形座。盖饰蟠螭纹三周,器身中部有凸弦纹一周,其上下均饰变形蟠螭纹带,并髹有黑漆,喇叭形座上有3个菱形镂孔。
墓别判定:甲墓
依据:据《说豆》载⑧,甲墓共有8件盖豆,形制相近。此前,已查清河南博物院存2件、故宫博物院存1件、台北历史
存3件。依形制等判断,此应为其中的1件,但盖失。
3.环耳素面三环钮盖敦(盒)(文二九,辉字五○,錞)(图四)
通高20厘米,口径24.6厘米,底径12.5厘米。
子口承盖,盖隆起,上有三环钮。口外撇,束颈,折肩,深腹下收,平底微凹,上腹有一对环形耳。
墓别判定:甲墓
依据:故宫博物院藏这件盒的大小、形制等与现藏河南博物院、发掘号为196的环耳素面盒⑨的几近相同,应为一对。根据《本馆庋藏之物品》中发掘号196的文物为甲墓出土⑩,断定河南博物院的藏品为甲墓遗物,从而推断藏于故宫的这件盒亦应属甲墓。
4.蟠虺纹舟(文二八,辉字十八,舟)(图五)
高12.4厘米,口纵16.5、横12厘米。
体呈椭圆形。子口承盖,盖微隆起,中有一环形钮。敛口,线状唇边,微有肩,腹下收,平底,器身长边两侧各有一环形耳。盖及腹部各饰一周细蟠虺纹。
墓别判定:乙墓
依据:故宫博物院藏这件铜舟的尺寸、形制等与现藏河南博物院的蟠虺纹舟(盖缺)⑾的几近相同,应为一对。根据对甲乙墓出土礼乐器所在墓别的综合区分方法,断定河南博物院的藏品为乙墓遗物,从而推断故宫的这件铜舟亦应属乙墓。这也可从《(本馆庋藏之物品)第二次物品名数表》中得以印证,发掘号第55号为铜舟,其主要记录为“二(件),一(件)无盖,一(件)残破9块”,而实际上这两件铜舟有无盖的情况与记载的相符。
5.扁壶形钫(文三二,辉字四三,钫)(图六)
高27.2厘米,口径12.7~8.2厘米,底纵11.7厘米、底横7.5厘米。
器呈扁长方形。口平直,微束颈,弧腹,平底。器体四角有迂缓的圆棱,两侧有两个环形耳,腹正面中部有一环錾。通体素面。
墓别判定:甲墓
依据:确定此物的墓别,主要采用排除法。据《(本馆庋藏之物品)第二次物品名数表》,青铜容器中酒器仅有发掘号第41号的两件方壶,而此两件方壶均已有下落。故推定这件扁壶形钫为甲墓遗物。
6.方足素面匜(文三一,辉字十七,匜)(图七)
高9厘米,通长18.6厘米,宽14.3厘米,方圈足长12.8厘米、宽8.8厘米。
前有短窄流,与流对应一端上腹部有一环形钮。深腹,平底,长方形圈足稍外撇,圈足内残留有范土。通体素面。
墓别判定:乙墓
依据:由1936年乙墓发掘品现场照片⑿,断定。
至此,《清单》中的27件辉县琉璃阁甲乙墓文物全已找到下落,其中有26件现为故宫博物院收藏,1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方足素面匜的发现及墓别断定,解决了我们存疑的素面匜形盘⒀的所在墓别。这件匜形盘呈圆角长方形,一侧长边中部有一流,高16.5厘米,长70厘米,宽50厘米。2002年间,我们在对它进行墓别判定时,从形制、器物组合方面综合考虑,尤其是其形体较大,与甲墓的规格十分一致,就认为是甲墓出土的可能性很大,但因没有确切的证据,只好暂把它列入墓别尚有存疑的青铜器之列。今《(本馆庋藏之物品)第二次物品名数表》(乙墓出土文物)中记录的盘⒁、匜均已有归属,故这件匜形盘应为甲墓遗物无疑。
综上所述,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出土文物的查询和研究,落实了1950年的《清单》中26件甲乙墓出土文物的最终去向,同时解决了因历史等原因遗留下来的一些青铜器藏品来源不甚清晰的问题,并对这批青铜器所在墓别进行区分,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两墓青铜器组合的认识,使甲、乙二墓的资料更为完整、科学,对我们系统了解和科学运用两墓资料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资料搜集中,得到丁孟、胡垂先生的帮助,谨致谢忱)
摄影:田明洁、王琎
①故宫博物院:《故宫青铜器》,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②分别刊于《河南博物馆馆刊》第六至十一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至八月出版。
③该清单是1950年9月13日,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代表唐兰、卢少忱,河南省人民政府代表赵全嘏、裴明相共同签订的存渝文物交接单。
④许敬参:《说瓠形尊》,《河南博物馆馆刊》第十一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出版。
⑤河南博物院藏有1件,与这3件形制、纹饰相近,大小相次,且与许敬参《编钟编磬说》(《河南博物馆馆刊》第九集)中的文字、照片记录一致。
⑥《本馆庋藏之物品——辉县两次发掘之古物》,《河南博物馆馆刊》第十五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出版。
⑦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⑧许敬参:《说豆》,《河南博物馆馆刊》第十三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出版。
⑨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90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⑩“辉字号”为前河南博物馆的辉县甲乙墓出土文物的馆藏号;“发掘号”为考古发掘出土后,甲墓、乙墓文物于1936年10、11月分两批运到河南博物馆时,依研究部的分类整理所得造具原册公示的序号,具体见《本馆庋藏之物品——辉县两次发掘之古物》,《河南博物馆馆刊》第十五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出版。
⑾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218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⑿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54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
⒀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235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
⒁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219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
本文转载自《中原文物》2010.6,特此声明,请勿转载!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