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建成开馆的首都

,特别开辟了600余平方米面积的古代佛像展厅,首次展出了由馆藏品中精选的260件佛像组成的——古代佛像精品艺术展,这也是首都博物馆为迎接新馆开馆举办的专题性展览之一。

260余件佛像涵盖了汉、藏两大体系的佛教造像,带有明显的北京地方特色。在“汉传佛像艺术”部分,展出了在北京地区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佛像共二十余尊,这些佛像大多带有明显的北京地方文化特色。在“藏传佛像艺术”部分,北京地区的佛像主要集中在元明清三个部分。藏传佛教从元朝开始传入北京后,元明清三代的统治者出于统治和信仰的需要,都对它特别的崇奉,或为之修寺建塔,或为之大兴封赏,或为之造像刻经,其中雕造佛像尤为统治者重视。清三代的宫中都专门设立了造像机构,元代造像机构称“梵相提举司”、明代称“佛作”、清代称“养心殿造办处”。雕造的佛像供皇帝供奉或赏赐寺庙高僧。元明清宫廷造像融合汉藏艺术于一体,做工精细,风格成熟,开创了藏传佛像艺术的新风尚。因其制作于北京,学术界习惯称之为“北京风格”或“汉藏风格”风格。展出的展品中,元明清时期有四十余尊北京风格造像,尤其是明清两部分,特地设有专柜进行集中充分的展示。在这些宫廷造像中,大部分刻有纪年铭文,带有宫廷造像的明显标识。

这些展出的佛像对于佛像收藏者、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和参照意义,本期特别邀请了展览的主要策划人之一、首博佛教文物研究专家黄春和先生,请他从馆藏的展品中,精选了10件精品(汉传佛像5件,藏传佛像5件),略作点评,以飨读者。

汉传佛像

十六国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高6.6厘米 此尊佛像头部磨光无发饰,头顶现高肉髻。肉髻呈球状,面形上宽下窄,前额高广,下巴短突,双目紧闭,双唇抿起,鼻梁扁平,神态庄肃超然。身着通肩圆领袈裟,衣纹以阴线浅刻,平行布排,两臂衣纹较胸前粗重写实。结跏端坐,双肩自然下垂,肩部圆润,两手向内相叠结禅定印,全身姿态自然生动。佛座为方形台座,台座正面两侧各有一狮蹲踞,二狮中央阴线勾出山形火焰纹饰。借鉴了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中土的传统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是华梵融合的典范之作。

北魏太和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高27厘米 佛像结跏趺端坐,头部高昂,饰涡旋状发型,顶有高肉髻。面颊丰腴,大眼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与山西大同云冈大佛袈裟上的装饰纹样一致,衣质厚重,衣纹写实。右手举于身侧,结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手心向内,手势既亲切自然,又有豪迈气势。四足座床浑朴稳重,其正前方和两个侧面刻画飞鸟、蔓叶、胡人装束的供养人、卷云等纹饰和图案,座后刻有“大代”等铭文。整躯造型完美,工艺精细,气势恢宏,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雄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范之作。

隋仁寿二年铜鎏金观音菩萨像 高9.8厘米 坐像,头上有宝冠与高发髻,刻画简略。身着通肩大衣,左手抚膝,右手扬起坐下有垫边角垂下。复合式台座,上部柱形,下部方框形。舟形背光,有尖顶。背光后面有铭文:“仁寿二年三月八日王仁弟子王竟敬造。”

唐 铜鎏金弥勒佛像 高11厘米 北京密云出土 唐代佛像艺术到唐中期达到鼎盛,这尊像就是盛唐时代表作品。佛像善跏跌坐姿,左手举于身体左侧,右手置右膝上。头饰磨光高肉髻,面相圆润,神态庄肃。上身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衣纹写实自然,圆转流畅,尤其是下腹和腿部衣纹呈U字形分布,形象地表现了衣服轻薄柔软的质感。躯体雄健,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整体做工精致,造型完美,气势恢宏,堪称盛唐造像典范之作。

明铜鎏金观音菩萨像 高24.5厘米 头上戴巾,发髻正面有小化佛。广额方颐,五官端正,大耳垂肩。身披袈裟,腰间束带,结跏跌坐。双膝、双足均被衣服包裹在内,衣纹流畅自然。胸前饰以璎珞。双手叠放于脐下结禅定印,下为束腰莲花台座。

藏传佛像

吐蕃分治时期 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像 高23厘米 四臂观音菩萨为藏传佛教崇奉的重要神祗,有“雪域怙主”之称。这尊像跏趺端坐,头戴花冠,耳际冠结横出,宝缯翻卷,面颊丰满,深目圆睁。上身袒露,饰项圈、臂钏和手镯,左肩挂禅思带,下身着薄透长裙。中二手合掌,余二手举于身体两侧,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莲花。主尊左右分别有跏跌坐四臂观音和游戏坐莲花手菩萨像。莲座下是多角向上收缩的叠涩式台座,身后有舟形火焰纹大背光,背光顶部饰圆形伞盖。整躯造型极其优美,体现了印度帕拉造像鲜明特点。

元 铜鎏金金刚萨埵菩萨像 高48.5厘米 菩萨像头戴花冠,头微向左倾,面颊丰满,五官刻画生动,额部宽广,双眉上挑,双目低垂,高鼻小嘴。上身袒露,饰项圈和长链,下身着薄裙,手足戴有钏镯,装饰上皆镶嵌绿松石。帔帛在身后做成环状,形同头光和身光。跏跌端坐,右手当胸执金刚杵,左手置左腿执金刚铃。造型样式及装饰风范体现了元代造像鲜明特点。

明 铜鎏金弥勒菩萨像 高38厘米 弥勒是梵语音译,意译“慈氏”,具菩萨和未来佛两种身份。此尊头戴五叶宝冠,顶束发髻大耳下饰有圆环状耳环。面相慈和宁静。上身袒露,佩戴项圈、璎珞,肩披帔帛,下身着裙,衣纹写实,腰间束连珠式带。双手当胸结说法印,手中各捻莲花,左肩花上置净水瓶,右肩花上置佛塔,为弥勒身份的重要标识。坐于方形四足台座上,双脚下垂踩莲花。这种坐势称善跏跌坐,为弥勒像特有。

明 铜鎏金六臂大黑天像 高28厘米 玛哈嘎拉是梵语音译,意译大黑天,是藏传佛教崇奉的重要护法神。此像展左站立.头戴五骷髅冠,顶竖象征忿怒 红发,面相凶忿。上身饰璎珞,下身围兽皮,脖子上挂五十人骷髅串。六手各执法器第一双右手执月刃,左手捧骷髅碗,第二双右手执骷髅手串,左手执箭,两手还撑开一张象皮,披在背部,第三双右手执手鼓,左手持钩索。姿态威猛、生动。身后有尖圆形大背光,背光中央刻大鹏金翅鸟、摩羯、飞马和大象,外圈刻火焰纹,足下踩象头天神,下有莲花座。整体形象生动,造型完美,保存完好。

清 铜鎏金狮子吼莲师像 高28厘米 狮子吼莲师藏语称“森格达杜”,为莲花生的八种变化身之一,表现的是莲花生调伏语外道时的形象。此像展左站立,脚下各踩一卧人。头戴五骷髅冠,顶竖象征愤怒的红发,红发上安莲花生大师本来形象。面部三日圆鼓,呲牙咧嘴,形象狰狞恐怖,耳下垂环,耳侧有缯带向上翻卷。右手高举执金刚杵,左手结期克印。全身袒,只有饰物,上饰长链、蛇、蝎子、挂大骷髅串,下身围兽皮。身后披人皮和倒U字形大帔帛,人皮的两手缠于脖颈正面,身后又配以火焰形大背光。下承单层覆莲座。是一尊典型的内蒙古风格造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