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山西,大同。037006)
内容提要: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始绘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绘。以说法图和佛教故事为题分二十一幅巨型画面,满布殿内四壁,场面开阔,人物众多,堪称鸿篇巨制。壁画设计周密,构图严谨,每幅画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风格高超生动。壁画为重彩工笔画,色彩艳丽,装饰富丽,保存完好,且多处留有墨书题记,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
关键词:华严寺壁画 艺术价值
大同华严寺是辽金时期著名建筑,为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辽末保大之战(1122年)毁于战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大殿东向,面阔九间( 53.75米),进深五间(29米),总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内四壁绘满了21幅巨型壁画,总面积887平方米,属单体建筑内壁画面积之最。色彩艳丽,完好无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
一、壁画内容
(一)东壁五幅(由北向南)
释迦谱。以连环画的形式用数十组画面,展示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道的传记。上下共分七层,每层横分七段,分画佛教故事。每段有标于并隔断,只用云树或房层作分界。佛像高30公分,其它人物高约20公分,人物众多,彩画缤纷,结构严谨,毫无空隙。人物开脸尚不俗,衣折亦极整齐。云彩、树木、衣纹、水纹均用晕染。宝冠璎珞及衣服图案均用“立粉”装金。边缘有“信心弟子童安”题名(图一)。
准提菩萨。准提菩萨又作准提、准胝、准提观音等,为六观音之一,以救度人间众生为主,在天台宗又被称为天人丈夫观音。准提意译作清净,是护持佛法,并能为众生延寿护命的菩萨。在禅宗以准提俄日观音部的一尊,备受尊崇。此图所绘准提菩萨为“三面八臂”。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背后圆光环绕,头冠有阿弥陀佛,面有三目,八臂皆有手镯,手持宝剑、金轮、胡瓶、钺斧等法器。下半部分原为藏经柜所蔽,色彩灰暗。从其绘画风格、人物面部表情及颜色来看似与上半部不同,绝非清代彩绘,由此也可以推想原绘有可能是明代。
西方三圣图。再现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以及国土种种庄严境相。弥陀佛居中,着红衣,结跏趺坐。左为大势至菩萨,右为观音菩萨。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都发大慈悲心救度一切众生,并且辅助阿弥陀佛让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正如《观无量寿经》中所说: “无量寿佛站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俱见。”“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并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花,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此画场面宏大,佛与菩萨周围环绕群众,似与佛经表述相同。佛的身后事菩提双树,楼台殿阁,虚栏相连。上面彩云缭绕,飞天飘舞,并有远山杂树。整个画面以阿弥陀佛为中心,构成花团锦簇似的,富丽庄严,气象万千的极乐天国。画面下半部分较暗,也为藏经柜所蔽,与“准提菩萨”风格类似。
西方十六观。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为韦提希夫人及未来众生,说往生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门,一日想观,二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入功德水想观,六总想观,七华座想观,八像想观,九佛真身想观,十观世音想观,十一大势至想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往生观,十五中辈往生观,十六下辈往生观。此画竖分五层,横分四、五段,每段画一大圆圈,国内各画观音。如洪水凝流观、宝池德水观、势至真实观、下品三生观……各观俱有题记。边缘有题名: “云中钟楼西街兴荣魁董画铺信心弟子董安”。云中即大同。可见此地壁画盛行,壁画已成专门职业。画工题名极少,此处题名极可珍视(图二)。
千手千眼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大悲观音,在“六道”中主要是救度地狱道德众生,此道苦重,要靠怜悯之心,所以称为大悲观音菩萨。依据《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心咒行法》所说,救度此道众生要按照佛法发愿忏悔,修正行为。如果虔信千手千眼观音,如法修忏,不仅可以消灾得福,来生还可往生西方净土。千手千眼观音的特征,是具有千手,每一手掌各有一只眼睛,又称为千手千眼观自在、千眼千臂观世音。据《大悲心陀罗尼经》叙述,在很久以前的无量亿劫的时候,有个名叫光王静往的如来,因为怀念一切众生,所以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观音闻听此咒,满心欢喜,发誓愿,要在自己身上生出千手千眼,为众生谋利益,使众生得安乐。从此,观音身上具有了千手千眼。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叙述,虔诚信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并且认真修行,可以免受饥饿死、恶魔残害死等十五种恶死,得到眷属和顺、财食丰足等十五种善生,也具有治疗各种疾病、虫毒、难产、死胎等法力。“千手千眼”实际塑造时有千只手和四十只手两种形式。
此处千手千眼观音呈站立相于莲花台上,千手千眼,高约五米以上,有十八面,不同于千手千眼观音头部形象“十一面”、“二十七面”、五百面“常见形象,这其中不乏有画师的独特理解,也更符合观音的千变万化特征。
(二)西壁八幅(自北向南)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拜图。善财童子是观音的左胁侍,也是—位菩萨,头梳抓髻,腰带兜肚,眉清目秀。“善财童子”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无数财宝与之俱来而得名。尽管家财万贯,但善财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佛。在文殊菩萨的指点下,善财童子历访五十三为名师,而进入佛界。佛经中即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佳话。观音菩萨是善财参拜的第二十七位大师。
此图分五十多组,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善财童子游历一百一十城,拜访五十三位老师,聆听如何修菩萨道,怎样悟成正觉,从而学到五十三种本领。全图所绘人物众多,画面庞大而不杂乱,每图各有序号,如“第伍拾三”“第肆拾一”,所绘人物表情生动,神态可亲、逼真,或聚众教诲;或秉神聆听:或虚心请教,无不自然传神。色彩明快、艳丽,视觉感极好,构图紧凑、有序,气势宏大,场面壮观,身临其境,更觉绘画艺术和设计者的伟大。而以其序号大、小写无统一定式,可看出其创作的随意性与灵活性,从另一角度应证了民间画师的不拘一格,也可猜测是不同画师、不同时间所绘(图三)。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图。法轮乃古印度兵器,在古印度,能把驾驭西方的大王叫转轮王,天下无敌。据说,释迦牟尼生下的时候,就有仙人预言,说他如果不出家,就会成为转轮王。
释迦牟尼的一生,按佛法可分八个阶段,即“八相成道”。八相依次是“下天”、“入胎”、“往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涅槃”。“转法轮”为第七相。这一相包括的时间最长,讲的是佛成道后说法普度众生的事。释迦牟尼三十五岁成道,八十岁入灭,转法轮的时间是四十五年,一般常算整数,五十年。法轮在这里是对佛法的一种比喻称呼。转法轮,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佛说法能摧破众生得一切烦恼邪恶,正如转轮王转动轮宝摧毁山岩_般;另一则喻佛说法如车轮辗转不停。释尊成道后,首先想到要将佛法传于与他最熟悉的陈如等五位。释尊为陈如等五个说法,五人心悦诚服,表示皈依(义为“归投依伏,如子归父,如民依王,如怯依勇”)。从此,佛教具足了佛、法、僧三法,开始建立,这被称为“初转法轮”。
此图释迦牟尼居中,着红衣,结跏趺坐,双手转动法轮,面相较呆板,无特别之处,缺少一般大佛像所具有的庄严、慈悲、大度之气。然周围众弟子却表情细腻丰富、自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构图规整,以云彩作分界将数组人物巧妙地上下隔开,使整幅画面布局合理,气势恢宏,有条不紊,颇具章法。
罗汉图。依《华严经》而作。表现释氏弟子的各种法力,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长臂罗汉,他原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其法力之大,长臂可穿云破雾,降龙伏虎。数十个画面以云树阻隔,自成一体,而又巧妙地将整幅画构成一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生动好看、情趣盎然的十八罗汉法力表现图。罗汉是小乘佛教个人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也就是说,“罗汉”是修行到摆脱人间烦恼,受到天人供养,达到永生的佛陀的弟子。罗汉形象为出家人的僧人相。较多见的是在大雄宝殿两侧排列的十六罗汉。十六罗汉的名称,最早见于典籍的是佛灭后八百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僧人难提密多罗(意译为“庆友”)所著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这部经书说,十六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他们在佛祖涅槃前受释迦牟尼的指令永住世间宣传佛法,受世人供养,济度众生。在中国,十六罗汉后来改为十八罗汉。
此图所绘十八罗汉显然已中国化,也体现了佛教“有容乃大”的特征。
华严三圣图。在大乘佛教中,普贤与文殊为释迦牟尼的两位胁侍,也就是辅助佛教化传道的菩萨。普贤侍右,主持德门;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实践)和解(理解)并进,定(禅定)和慧(智慧)双修。
此图释迦牟尼居中,旁边倚立着两大弟子,左迦叶,右阿难。再下有两大菩萨,左文殊,右普贤;文殊手持书卷,普贤手持如意。此幅绘图位于西墙正中,完全依“华严三圣”配置。
禅宗祖嗣图。讲神光赶达摩的故事。达摩乃印度高僧,南北朝时渡海来华,初会梁武帝,即赴雨花台,后至嵩山,面壁九年,传法慧可(即神光)。后慧可成为中国禅宗二祖。
此图所绘画面较大,人物众多,每组画面以云彩分隔,内容大致相同,兼以佛祖讲经说法,弟子专心听法、请教的场面。构图合理,色彩艳丽,场面宏大,颇具气势,与“罗汉图”“释迦谱”及“十六观”、“千手千眼观音”一起堪称整幅壁画的精华所在(图四)。
药师如来图。药师佛居中,左手托药钵,结跏跌坐,着红衣。两边各有胁侍,左侧为日光菩萨,双手托红色太阳,太阳里有公鸡;右侧为月光菩萨,双手托月亮,里面有玉兔和嫦娥;合称“药师三尊”亦为“东方三圣”。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记载, “如来威光中令往日光、月光二菩萨”。据《药师经疏》说,在过去世界有光电如来出世,说三乘教法救度众生,特别要服务于患有重病的众生,所以光电如来就改其名为“医王”,这个梵士就是东方药师如来。他的两个儿子也发起大愿要以自身的光亮照耀众生生死黑暗的道路,所以长子名日日照,次子名日月照。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以日光、月光、代表法性的光明、救度众生的光明、清净世界的光明。
此处大佛像神隋庄重,但略显死板、无神;而手指纤细,肌肤细腻、光洁、表现了绘画者高超的技艺,也符合佛的八卜种好特征,显示出佛的圆润具足和与众不同。各菩萨神态迥异,环绕佛周围,或文静优雅、或慈祥亲切、或威武雄壮,表情不一,极富情趣,展现出构图者的独具匠心和厚重功底。
南海观音。观世音菩萨以大悲救度为主要的德行。其另一特色,为普门示现:即众生有任何需求,应以那一种身份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出何种身份来救度。观世音菩萨是无限的慈悲心和般若正智,圆融无二的具体表现,他无刹不应的示现,也使他成为与我们婆娑世界众生最为相契的菩萨。俗语说“家家阿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正是这种现象的最佳写照。在中国历史上,观世音菩萨秉持着寻声救苦的悲愿,不断地示现救度有情众生。道场在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因此,在中国称“南海观音”。
此图用红、蓝、紫三色勾勒出山、海的壮观场面,波涛浩渺。水雾缭绕,影影绰绰,如临南海胜境。观音居中,飘带飞舞,如在波涛中荡漾一般,大面积采用晕染,突出了海中仙境的氛围。
七处九会图。
此图共有九幅画组成。西墙最南端一幅,南墙四幅,北墙四幅,画法相近,面积相等。每图各画一坐佛,俱红衣,结跏跌坐,手印各不相同。佛像约高三米以上,面相幼稚而微笑,无庄严之感,每佛周围环绕群众,约计50余人之多,两佛中间用花边隔开。用以表现《华严经》的“七处九会”,即释迦牟尼成道之初的第三个七天,在菩萨道场,普光明殿,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逝多林重阁进堂七个地方九次讲华严经的故事。九会的顺序依次是第一会是西墙南端一幅,第二会至第五会是南墙由西往东四幅,第六会至第九会是北墙由东往西四幅。
二、壁画艺术价值
(一)构图严谨,场面宏大,气势壮丽,是我国寺观壁画的精品之作
壁画平均高度6.4米,总长141米,面积887平方米,分21幅巨型画面,满布殿内四壁。场面开阔,人物众多,以说法图和佛教故事为题在宽大的墙壁上展示汪洋画卷,堪称鸿篇巨制。设计周密,构图严谨,每幅画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风格高超生动。其中所绘大力佛像、菩萨、罗汉、观音以及善男信女,数以千计。巧妙地采用山石、云雾、河流、树木等自然景物相隔相联,比墨线界格更显灵活自然。成功地运用透视手法,使宏大的画面构图层次鲜明、井然有序,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才能和缜密的思想。据题记为清光绪四年(1878)年绘制。清代寺观壁画已大为衰退,然大雄宝殿壁画气势恢弘,章法严谨,是晚清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壁画色彩艳丽,装饰富丽,且多处留有墨书题记,为研究明清大同地区民间绘画艺术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壁画为重彩工笔画,用矿物质颜料,色彩绚烂,经久不变。设色以朱红、石青、石绿为主,辅以赭、黄、白色,或以重彩勾填、贴金,增添了画面的富丽感。不仅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使画面熠熠生辉,而且富有立体感,层次鲜明,使绘画艺术臻于完善。壁画始绘年代不详,从部分泥皮剥落处展露痕迹看,仍存—层旧壁画,可断其画稿粉本来源最晚在明代。今所见者,为清末重绘,东墙南壁一角有墨书题记“云中钟楼西街兴荣魁信心弟子画上董安”字样(图五)。
其余部分也多处有画工董安题名,难能可贵。云中即大同,可见此时此地壁画盛行,绘制壁画已成专门职业。如此独具匠心的壁画绝非董安一个人所能胜任,董安只是其代表。从题记上可知,董安等为民间画师,而壁画色彩艳丽,明显受民间年画影响,也应证了这一点。大雄宝殿壁画虽为民问画师所绘,内容庞杂,但色彩瑰丽、满壁风动,是绘画史上的精美巨作。
(三)整幅壁画保存完好,对研究佛教及绘画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大雄宝殿壁画虽历经百年,然除少许剥蚀外大体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寺观壁画之一。在政府及文物部门的重视之下,1985年揭取加固了大雄宝殿南墙壁画;1990年加固了大雄宝殿东墙壁画;1997-2002年大雄宝殿落架大修时,采取小块揭取的方法,后又将其完好如初的贴附在墙上。经过三次维修保护,大雄宝殿壁画愈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保存完好的大雄宝殿壁画折射出了晚清云中地区壁画创作的繁盛和佛教的广为传播。画面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研究佛教宗派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其所呈现出的宏伟画卷又为大同清末民间绘画艺术及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件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转载自《文博》杂志第2011.1期,特此声明,请勿转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