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嵘(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1)

内容提要:灯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性。笔者从馆藏汉代的几件灯具中,通过对器物的造型、用途等方面的描述,可以清楚的看到汉代的灯具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制作精良,形成了历史的高峰,体现了汉代的美学思想与当时的科技水平。

关键词:汉代灯造型科技

灯具是人类掌握火以后的一项很重要的发明。我国使用灯具的历史十分悠久,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的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在这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现在能见到的古代铜灯始自战国,但它绝非最早的灯,灯最初产生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灯的出现一定早于战国时期。

汉代是我国古代灯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油灯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油灯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青铜铸造技艺的日臻精湛和陶瓷业的发展,都为灯具制造业打下了基础,宫廷、贵族用灯极尽奢华,黎民百姓用灯庄重质朴,物象繁多,构思奇巧,是历代灯具所不能及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汉代古灯比较丰富,从材质上分有陶质的、青铜质的、带釉陶质的;从造型上分有座灯、缸灯、行灯等。下面就几盏陕西历史

馆藏的颇具特色的汉代灯具进行介绍:

雁足灯

馆藏二级文物,原名“建昭三年”雁足铜灯。高14.2厘米,口径11.9厘米,重898克,灯盘底部刻铭46字。上部为平底圆口灯盘,内圈中空,灯柄与底盘为雁腿和足,底部有一边圆一边方,足内空,在灯盘的底部有铭文。汉代灯具造型多样,取某种动物的形态而制也是常见。动物灯具生动可爱、制作精美,不但具有实用性,还是可供观赏的工艺品。灯具的设计或制作者们匠心独具,只取动物肢体的某一部分,作为灯具的造型,较常见的就是这盏雁足灯。

大雁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可以把思念和祝福带给亲朋的吉祥鸟,用于缔结婚姻的纳采或大夫相见时的贽礼,还有将它比喻成传送书信的人。汉时就有一个大雁传书的故事。自秦至汉的数百年间,雁足灯是宫廷中常见的灯具。特别是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雁足灯最为流行。但汉代的雁足灯与秦代的雁足灯有很大的区别,在雁足座下附有一侈口、折腹、平底的承盘;有的则为雁足掌踏在方形底座或鳖背上。雁足灯一般都由灯座和灯盘两部分组成。灯座铸成雁足造型,雁足既是用来支承灯盘的灯座,又可作为人手拿的灯把,造型十分简练。灯盘呈圆环凹槽形,盘中立有3根支钉,可以同时插3支灯炷。

彩绘铜雁鱼缸灯

西汉,一级文物,1985年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出士。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重4.925千克。此灯形如鸿雁,由雁的头颈、雁身、灯盘、灯盏四部分组合而成。雁颈修长,眼圆睁,身体两侧铸羽翼,短尾上翘,掌有蹼。雁喙张开衔—鱼,下接灯罩盖,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调节灯光的照射角度,并可御风。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其上部插入鱼腹下的开口,下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人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的污染,灯的四部分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雁鱼灯的表面有红绿漆彩绘,雁和鱼通身施翠绿彩,雁喙、腿下关节及蹼绘红彩,雁翅硬羽轮廓隆起,用红彩勾出羽梗。古人视鸿雁为祥禽,而“鱼’与“余”同音,为富裕的象征,所以关于禽鸟衔鱼的艺术形象,在我国古代比较多见,表达了人们追求富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汉代的这种带烟管的灯,是汉代的新创。灯罩的发明解决了避风的问题,通过烟管将灯烟导人灯腹,容入其中所贮之水,保持室内空气清洁。一些动物和人物造型的灯巧妙地利用造型设计了导烟管,起到了“取光藏烟”(晋&S226;夏侯湛《缸灯赋》)的作用,如“鱼雁铜灯”、“长信宫灯”、“错银牛灯”等,带有导烟管的灯通常为“缸灯”。导烟管分为单管和双管两种,它们往往和油灯的造型相结合,如《长信宫灯》在人的手臂上,还有在牛的双脚,凤、雁、鹅的颈部,这些与造型的结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烟管的下部与灯的主体腹腔相连,而腹腔则设计为一个盛水的容器,内注清水,一方面可以整体降温,另一方面可以溶解烟尘,达到空气环保。

绿釉陶孔雀灯

东汉,馆藏一级文物,1964年陕西省潼关县汉墓出土。通高89厘米,重10.395千克。此灯形体高大,结构复杂,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第一层下端底座呈喇叭形,上托一折唇平沿大灯碗,碗沿上有对称的四个小孔,各插一支小灯盏,小灯盏外侧附柿蒂形花。第二层底座上大下小犹如罐行,其上灯碗口略小与一层,其余与第一层无异,第三层底座似钟形,上塑出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驼一盏灯。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

我国的两汉时期,陶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施釉陶灯。在汉代还有一些像这款孔雀灯—样的装多枚灯盏的多枝灯,从三枝到十三枝不等。《西京杂记》中提到的“青玉五枝灯”、“七枝灯”,都属此类。这种灯其实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到汉代则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高度一般都在1米左右,灯盘分层错落安置,点燃之后,灯火交相辉映,火树银花,尽显豪华气派。至魏晋南北朝时,多枝灯发展的更加大型化,有“百枝灯”、“百二十枝灯”等品种。当然,像这样豪华、贵重的多枝灯还是主要供皇宫贵族使用,平民所用还是以豆形灯为主。这种九枝连枝釉陶灯在两汉时期是十分流行的,近几十年来在两汉墓中己相继出土了多种九枝连枝釉陶灯,它们形态各异,装饰简繁不一。此灯造型大方气派,颇具想象力,色泽亮丽,制作精良,极具时代特色,为汉代灯中的精品。

牛灯

汉代,二级文物,渭南市丑村出土。长16厘米,高11.5厘米,宽6.5厘米,重839克。灯呈圆身牛形,昂首,俯卧,牛背部为可活动灯碗。

采用排烟管最多的是各种牛形灯具。牛和农业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汉代人取牛的形象铸灯的很多。因此,在汉代遗物中,牛灯十分多见。这盏铜牛灯造型是一只四角屈膝的卧牛。牛灯的造型非常逼真,牛的各个部分刻画得十分细腻。它身躯浑圆,长着一条短短的牛尾巴,双角卷曲,牛眼圆睁,昂首前方。牛的背部和身躯是分开铸造的。在牛的脖子后面置有一个活络的纽扣,牛臀上也有一个小提钮。在点灯的时候,可将牛被向上翻起,平放在牛头上,牛背就成为一支灯盏。卧牛中间是空心,推测是用来储存灯油的。当铜牛灯不用,需要放置的时候,可以将牛背翻下来,让剩余在盘中的灯油流入卧牛的腹腔内。铜牛灯不仅是一件可实用的灯具,而且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供人玩赏。

人形铜灯

汉代,二级文物,咸阳礼泉出土。高33厘米,口径10.5厘米,座围39厘米,重769克。博山座,底座为三仙人骑虎纹,虎头突起,座中部有一羽人左上插腰,右手扶头。头顶一长杆,杆上部装饰一兽首,灯盘插入杆上端,可转动,灯盘内部有一尖状突起。灯盘有柄,兽蹄形足,可拆分为两件。

人形铜灯通常由灯座、人形灯柱和带柄的灯盘三部分组成。灯座呈倒覆喇叭状,边沿有锯齿状的纹饰,灯座表面用浮雕装饰,似怪兽在飞跃奔腾。灯座顶上有一个圆孔,可插入人形灯柱。灯柱上的人左手插腰,右手扶头,头顶有一根小圆柱,可以插入上面灯盘中央的套管理,使灯盘可以自由旋转。灯盘为敞口,直壁,平底,中心有一支钉,盘壁外侧有一扁平錾手柄,底座还有三只脚。这种灯盘可以从柄上取下,单独使用,或拿在手中作为行走时的照明工具,或放在桌上用作照明。因此,这种形制的灯盘也叫行灯,在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早中期都十分流行。

汉代灯的设计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灯罩的发明解决了避风的问题,

时代,油灯开始向精制化方向发展,及至汉代,各类省油、少污染的节能、环保灯具相继出现。汉代的灯,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远胜于战国。造型不但有人形,还有各种器物,尤其是牛、羊、驼等各种动物造型的灯具,更是不胜枚举,甚至还有鸭头灯、雁足灯、鸡爪灯等等。汉代的灯在科技含量却有了长足的发展,安装了排烟管(单管或双管),可将油烟导入灯具自身的空腹之中,减少室内的污染;设计了可以调节光照范围的灯罩,让灯光的使用更趋合理,表现出了独特的汉代文化的特色。

油灯虽小,却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许多独特的内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民俗风隋,都有许多印证文化传承的内涵。这些幸存于世的汉灯,有的已是锈蚀斑斑,有的稍有残缺,但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器具,它们体现了汉代人民的美学思想与当时的环保科技水平,见证了两千年前的社会景象,显示了祖辈们高超的创造精神,也为后辈们燃起了一盏勇于创新的不灭之灯。

本文转载自《文博》杂志第2010.4期,特此声明,请勿转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