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赵氏孤儿》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从《史记》到元杂剧到话剧再到长篇小说的出版与同名电影的上映,《赵氏孤儿》终于发展成一部巨大的心灵悲剧。惊心动魄的阴谋与爱情,欲望与挣扎,乱伦与杀戮,全都集中在这么一部小说中,当代人生命中不能承担之痛惊人地借着一个远古的故事呈现了,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但真实的“赵氏孤儿”在历史与文学上有他怎样的面目?

2010年,陈凯歌执导同名电影《赵氏孤儿》,将于12月4日公映,该剧讲述的是古代赵氏家族的兴亡史。而历史上的赵氏孤儿最早是记载于《左传》,但过于简单。《史记-赵世家》才有详细记载。后刘向《新序》《说苑》亦有记载。“赵氏孤儿”赵武是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母为晋景公的妹妹赵庄姬。《史记-赵世家》记载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就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了。

史记记载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於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柰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妹妹,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遗腹就是赵氏孤儿赵武。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祷告说孩子要哭出来赵家就灭了,但愿孩子不要哭。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今山西阳泉市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

“居十五年,……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後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後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於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今君有命,群臣之原也。’於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十五年后,15岁的赵武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後。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原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於晋,曰:‘晋国之政卒归於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後矣。’赵武死,谥为文子。”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戏剧演绎

元杂剧《赵氏孤儿》为纪君祥所著。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元大都人(北京),属于年辈较早的作家。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王国维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它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并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于1775年翻译成《中国孤儿》。只是,杂剧中与司马迁的记载有些变动。把故事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把孤儿宫中藏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深山长大改为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课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

1896年,王雁就京剧《搜孤救孤》基础,参考秦腔改编。由马连良饰程婴,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怖庄姬公主,裘盛戎饰魏绛,等,各有精彩唱段。并且众多地方戏曲皆有此剧目。

赵氏孤儿的故事虽然详细记载与《史记》,但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