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在北京举办了“第十三届(2015)博物馆数字化推广论坛暨数字三维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题是“数字三维技术在文化
中的应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研究所等70余家单位,240余名代表分享了博物馆三维数字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在三维数字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会议还举办了小型展览及成果演示。
三维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驱动力
数字化的应用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信息网络部马玉静在题为《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探讨》的发言中讲到,伴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站在观众的角度更多地希望感受到沉浸性强、互动参与性高的展览,而高清大屏幕、虚拟现实、三维立体交互等数字技术在
的应用,不仅能将文物藏品承载的多层次信息以直观、动态的方式展示,还可以使观众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体验感受获取信息,达到认识历史、感知以往的目的。
博物馆数字化专委会主任胡锤认为,当今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从静态的二维图片,到动态的音视频,再到现在的三维的数字化虚拟博物馆,这正是数字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新的发展空间。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博物馆数字化的优势也已经更加凸显。
三维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所取得的成果
三维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物保护和文物展示两个方面,代表们讨论最为激烈就是如何较好地解决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总工程师何海平针对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做了题为《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意义》的发言,他介绍了首都博物馆运用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几点体会:首先直接利用文物三维数字化建模后的三维模型可以全方位、各个角度地去了解文物的细节,减少实体文物的使用次数;其次文物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为文物保存了一份完整的数据,在文物意外受损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修复;再次在计算机中模拟修复文物,避免直接不当修复造成本体损坏;最后文物三维数字化建模后的三维模型,可以利用三维打印机制作出不同比例的高质量的仿真文物,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吴育华以《三维之下觐观音——三维扫描技术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大足石刻其中,很大一部分修复数据就是依赖三维数字技术,修复前先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三维数字扫描,从中获得精确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再通过反复地虚拟修复实践,最终实现文物的还原,极大限度地降低了对文物的损害。
四川省
研究院万娇以《虚拟考古体验馆——设计理念及实践》为题, 介绍了三维技术的应用实践,她介绍的“走进安丙墓——虚拟漫游”“考古训练营——动漫影片”“考古骑兵——互动游戏”等互动式的教育形式非常生动活泼,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这种充分运用三维虚拟技术激发观众的互动欲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蒙古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少兵在题为《文物数字化成果应用实践》的发言中,对内蒙古博物院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制作“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的案例做了重点介绍,他们对文物进行了三维数字化并“搬”到展览车上,到学校、牧区、工厂、矿区、部队等地进行流动展出,观众认为,用高科技与考古学配合,在博物馆里面看不到的东西能够用3D技术呈现出来,这对年轻的学生们将会有很大的作用。
三维数字化在博物馆的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的数字技术发展迅速,但在博物馆的应用还是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总工程师何海平,提出了作为博物馆藏品保管员最为关心的事——怎样既能做到三维信息高精度的采集,又能提高扫描效率两者兼顾的问题,因为没有高精度的文物信息,文物的保护、修复就没有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他为博物馆数字化的下一步建设提出了几点设想:第一怎样能让文物信息更准确?包括立体形状、颜色、厚重感等;第二怎样能使文物信息采集工作更为简单?第三怎样与文物环境相结合,模拟文物的腐蚀、老化过程?第四文物数字化海量数据的处理?为博物馆人提出了努力的新方向。
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健做了题为《数字三维技术在博物馆应用的瓶颈和前景》的发言,他结合上海博物馆在数字三维技术方面的实践, 认为博物馆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让社会大众能够通过三维技术真正感受博物馆及藏品——融合:内容and技术;让博物馆内的研究人员感受到数字化的存在意义——摆脱表面化,让三维从轻应用发展到深度应用。
形创中国中国区总经理马振华在《文物遗产三维数字化解决方案》做了很多国内外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设备的介绍,并针对各参会代表提出的普遍问题做了回答。博物馆的藏品类型繁多,就目前还不完全具有一种设备能够适用于各种质地、形状的文物三维信息的采集,针对不同的文物还是要运用各种不同的采集设备,但是作为技术供应商他们会尽力研发新产品,努力满足博物馆信息化发展中提出的各种要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