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伯希和探险队去过的莫高窟。(本文图片均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
提供)
斯坦因《古代和阗》一书中“于阗公主私带蚕蛹”插图
勒考克的《高昌》一书记录下了二战中被毁的大量壁画
《巴克特里亚黄金丘:北阿富汗提里亚丘的发掘》封面
《伊朗古城航拍图集》封面
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石棺”
“考古材料组织最有效的办法,是把沿线考古地点串联起来,找到这些枢纽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缪哲介绍,《从敦煌到犁靬:浙江大学新获丝绸之路研究外文文献展(一)》,涵盖“中国”、“中亚五国”、“阿富汗”、“印度与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六大板块,始于丝路重镇中国敦煌,结束于埃及重要港口亚历山大里亚城(或即《史记》所称“犁靬”)。
公元前2世纪,欧亚大陆之间由东往西,依次有汉、贵霜、安息与罗马四大帝国。学界有种说法,这场欧亚大陆历史上第一次地区性帝国的崛起与并立,意味着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这条古典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的主干道,便是现在沿途穿经我国境内的新疆、小亚细亚、西亚、印度与中亚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张骞在西域的探险,持续近千年后,又因唐代政权在西域的结束而关闭。往来其间的,既有人员如使臣、士兵、商人与僧侣,也有观念如佛教、祆教,以及商品如西方织物、中国丝绸、印度香料、波斯金属器与中亚良马、黄金、宝石、挂毯等。
“丝绸之路之于古代,恰如航空线、航海线、铁路、公路乃至互联网之于现在,可谓人类早期文明交流与互动的主渠道。”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缪哲说,任何一部关于世界古代文明的叙事都绕不开丝绸之路,“一千年来人类不同文明对抗与对话、阻绝与交流、征服与和平、劫掠与贸易,以及亵渎与信仰的历史剧,便是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舞台的。”
近日,一批涉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展出。展览名为《从敦煌到犁靬:浙江大学新获丝绸之路研究外文文献展(一)》,涵盖“中国”、“中亚五国”、“阿富汗”、“印度与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六大板块,始于丝路重镇中国敦煌,结束于埃及重要港口亚历山大里亚城(或即《史记》所称“犁靬”)。“考古材料组织最有效的办法,是把沿线考古地点串联起来,找到这些枢纽点。”缪哲介绍,此次展览所涉及的地点,都是19世纪至今丝路考古的主要遗址,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沿线绿洲城市,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文明。“本次展览期望通过展线的设计和展品的拣选,搭建一条由关键遗址的考古研究所构成的‘知识丝路’。”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考古报告作为陈列内容呢?缪哲说,在中国虽有二十四史,但关于丝路的记录却很边缘;丝路穿经的地中海其他国家,则多没有官史传统,整个中亚史几乎都是靠钱币、建筑、铭文建立起来的;印度的官方记录又多关注玄学。“既然没有太多关于丝路的文字材料,那么考古就是这方面唯一能够依赖的方式和渠道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雅飞说,东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交汇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远比家喻户晓的张骞出使西域要丰富,“但因为文献记载少而模糊,要还原关于丝路的历史细节,主要依赖于考古调查和发掘”。经过一百余年不同国家考古学家的探险、调查与发掘,湮灭千余年的丝路历史,才开始呈现一个大体清晰的轮廓。
从19世纪开始的近代丝路沿线考古发掘,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古机构主持。本次展览呈现的外文文献达171种,其中重点呈现的有37种,由英、法、德、俄、意、日及中亚不同国家的文字写成,多是各国考古队当年的原版考古报告。难能可贵的是,其中部分珍本系全球仅存的几部之一,而浙大的这批藏书中不少为中国大陆甚至亚洲的唯一典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