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的“礼俗互动: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与会学者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近代中国社会演变中的礼俗关系问题深入探究。

当代社会日益突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其中蕴含一个重要的困惑:乡土社会自治能力能否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看来,这种自治能力的核心是乡土社会的秩序体系,外在表现为涵盖了观念、民间信仰、礼俗、艺术、审美等的综合体。个体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荣誉感和基本的幸福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天下文化结构的重要社会基础。现代社会中的“乡愁”本质上反映了传统智慧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考察发现,传统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奉儒学文化为主流,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结构性紧张,而民间信仰传统是一种可能比儒学更古老的传统,在不同地方社会中蕴积为一种潜在的、可唤醒的文化心理,在当下生活实践中呈现出社会力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