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记忆对于城市特色的意义
最近,社会各界特别是规划建筑界关心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如何保持城市特色,也就是我们面临如何改变”千城一面”的问题,其实,做好历史名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就是保持城市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用文脉延续的手法缝合各类已有的城市空间,使新、旧城区共同组成和谐的整体。历史沉淀和形态延续的特点决定了城市风貌特色与传统、历史相关的一面。古城历史就是城市最好的名片、独有的特色,才使得城市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突现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功能城市”逐步走向”文化城市”已成为发展趋势。
二、城市规划发展中应关注的问题
1. 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精神财富,还是重要的发展战略资源,因此建设一个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的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而城市文化中,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并不是反对文化的发展与更新,而是只有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才能使城市文化也具有独特的一面,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空间特色鲜明,才能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2. 关注城市的人性化
在城市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更注意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规划、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主动发挥历史名城中众多历史遗产的多方面综合作用。应当关注相关利益者的使用,城市保护更新与不断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加强统一规划,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使遗产进一步融入经济发展、融入社区生活、融入城市建设。
三、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
1. 礼乐文化
按照周公”制礼作乐”的说法,大致在殷周时期系统的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制度,”乐统同,礼辨异”,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营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的等级在建筑上体现了不同的位置、布局、高度、屋面形制以及色彩等秩序特点,即为”礼”;而不同的建筑能够保持各自的个性,各自具有特色,有韵律的形成一个整体和谐共处,即为”乐”。具体到历史街区保护实践中,关注”礼”,需要关注整体风貌和格局的保护,保持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维持其原有的建筑高度、色调、基本材质,使庄严富丽的宫殿与周边青砖灰瓦的建筑群相得益彰,强调不同建筑类型的基本秩序与规则,维持其礼制分明的建筑特色;关注”乐”,需要关注建筑的差异和各自特色,避免进行”整齐划一”的保护改造,应因地制宜维护其像音符一样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和韵律美。
2. 儒道思想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体现在建筑领域,中国的传统建筑既有等级秩序严肃的一面,也与自然山水融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儒道思想共同的泛神论也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不同于西方教堂等宗教建筑那种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摆脱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即便是宗庙建筑也是神人同在的;中国传统建筑将木结构建筑运用发挥到极致,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构成了中国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随着文人士大夫追求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理想,园林艺术也日趋发展完善,强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强调建筑与山水(甚至风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即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之美。当然,浪漫主义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仍然没有离开平面布局的理性精神基本线索,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弥补居住的整齐建筑群落(儒),与儒道哲学思想的对立补充关系一样。历史街区保护实践中,应保持原有的平面铺开的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以及建筑、庭院、园林的组合形式。学习古人营造城市、营造庭院中所强调的建筑与园林、山水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场所与功能布置不同的特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保护实例分析
丰台区有关方面正在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长辛店老镇规划研究,长辛店大街是一条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老街。明清时期,这里曾是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也是进出北京西大道的门户,俗称九省御路。规划设计单位对长辛店地区现状进行了充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沿革、历史文化背景、文物古迹现状、建筑格局现状、街道肌理现状、基础设施现状、人房地现状,甚至包括一部分胡同、巷、里的命名由来。
1.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思路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初步确定了”在老镇外围地区高效集约利用、中心地区进行适度开发模式”的改造思路,中心区与外围地区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对策。为加快推进拆迁工作,缩短居民在外周转时间,将在外围地区先行启动定向安置房建设,用于安置部分老镇居民;老镇作为居民聚集区和风貌重现区,待安置房选址工作落实、建设工作启动后,逐步实施老镇居民、企业的整体搬迁工作。
2. 综合考虑周边的交通与山水环境要素
长辛店地区作为京西古镇,除了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历史上和今天都是交通要道,因毗邻北京主城区,对外交通联系非常便捷。设计工作充分考虑了区域交通优势和毗邻永定河绿色发展带所带来的环境优势,通过交通体系的完善和城市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为老镇长远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3. 以区域文化特色为引导实施改造
围绕处理”改造与保护的关系”,根据长辛店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格局,规划方案保留原城镇基本格局,中心地区的建设应突出古镇街巷空间结构的保持和历史文化文脉的延续,强调长辛店大街整体风貌、历史建筑和街道空间尺度的保护。沿长辛店大街及主要道路两侧40 米保留老镇历史风貌,以外地区进行中等强度开发。文保单位建控地带内保留平房;沿主要道路两侧40 米内建筑控制高度9 米,容积率0.5;40 米以外建筑控制高度18 米,容积率1.3。
4. 可操作性强的外围开发建设与景观规划
外围地区开发建设充分结合城市景观和地理环境,处理好与古镇风貌的整体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高效集约使用有限用地。保留现状建筑质量较好的住宅和公建,充分挖掘剩余用地的开发潜力。可利用规划居住用地从北到南分为A、B、C、D、E五个地块,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6.54 公顷,平均容积率约1.82,可建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按照原房与安置房1:2 的安置比例测算,整个长辛店棚户区改造需安置房约58 万平方米。按照外围区可利用居住用地全部用于定向安置房建设的原则,外围地区5 个地块总用地面积16.54 公顷,规划住宅约28 万平方米,扣除地块内拆迁所需房源后(拆迁需9 万平方米安置房),可提供约19 万平方米安置用房。剩余回迁用房通过长辛店老镇周边地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解决。
五、关于城市规划与更新对策的思考
1. 严格管理历史街区沿街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制
北京已经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出台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皇城保护规划等。但对于历史街区保护修缮的细节仍有待加强,通过完善规章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胡同、街巷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规范,完善房屋修缮的标准,指导旧城房屋修缮工作,保护沿街建筑的传统外观风貌。并对风貌和户外设施进行管理,出台广告、标识等设置规范,控制街巷环境和沿街建筑的商业化,防止历史街区的性质改变。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公共环境和市政条件,帮助社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实施电线入地等整治工作,选择部分影响风貌的建筑拆除后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停车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2. 完善产权制度以形成可持续微循环房屋修缮机制
目前,机构办公或者私人产权的院落保护状况较好,国管公房因采用了租住的形式,居住使用者缺乏修缮保护的动力。因此,产权问题是旧城房屋能否坚持良性微循环修缮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除增加政府投入外,应进一步研究解决房屋产权问题,提高居民自主修缮积极性,以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政府搭台、社会介入、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原则,综合市、区两级财政、产权人自有资金以及探索利用其他方式,鼓励社会各界自主购买使用历史建筑,为其解决产权或者使用年限问题。特别是对于私有产权的房屋,尽可能降低政府介入的强度,更多的依靠市场和社会的自我修复,自我疏解人口,使北京历史名城和胡同四合院得到可持续的保护,形成长效保护机制。
3. 坚持适度的开发强度和田园城市理念
先秦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非常活跃,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开始奠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体现在建筑领域,中国的传统建筑既有等级秩序严肃的一面,也有与自然山水融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构成了中国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设计实践中,应延续原有建筑的格局、肌理以及建筑、庭院、园林的组合形式。借鉴和发扬古人营造城市、营造庭院中所强调的建筑与园林、山水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场所与功能布置不同的城市功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工作人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