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升的国际背景下,北京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标志,北京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大城市,并加快了向世界城市发展的步伐。
世界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建设发展及城市文明的最高水平。它既包含了城市建设的高度的物质成果,也包含了高度的城市精神文明水平,其中,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在古都城市的基础上建设的世界城市,其传统文化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悠久的古都历史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城市文化根基
古都城市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世界城市的建设与形成,除了具有一流的城市建筑,同时还必须拥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突出的文化底蕴,北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这一突出优势。据目前考古发现,北京具有距今50 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和大批早期人类遗存:有十几万年以来的新洞人、山顶洞人的遗存;有2 万5 千年左右的王府井东方广场古人类生活的遗迹和遗物;有距今1 万年前的门头沟东胡林人的文化遗物;有6000 年前的平谷上宅文化遗物;更有着3000 年以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和800 年以来历代都城建设的历史。其中距今50 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国际上具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而元代的大都城,更是早在700 年前随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即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了。这些丰厚的古都历史遗存,是北京在新的世纪建成世界城市的最有利的历史文化条件。
古都城市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北京旧城是一座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古都城市,历史上曾有着国际性的影响,特别是数百年来的都城建设的发展历程,无数的历史建筑及深厚的城市文化积淀,更是凝聚了我国自元、明、清以来城市建筑的精华,代表了我国古都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北京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营造了特有的民族传统与文化环境。古都内建筑恢弘的皇宫、府邸和各类坛庙等皇家建筑及其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尊重自然、敬畏天地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等历史文化精华;古都内孔庙、国子监街等大片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类建筑及文化内涵,反映了历史上重视教育、崇尚学习、发展文化的民族风气;历史上分布全市的各类寺庙、道观、教堂等宗教建筑,反映了城市民众的多种宗教信仰;特别是古都传统商业街区的众多老字号,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注重质量、追求诚信、顾客第一的经营信条等优秀的民族传统理念,都将在其原有建筑的重要载体中得以传承,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民族元素与资源。
二、古都历史文化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文化特征
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以古都历史名城为核心和基础的,北京名城蕴含了我国千百年古代城市建设的理论及深厚的历史”信息”,承载着悠久的古都传统文化内涵。不难想象,北京名城众多的历史建筑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将在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并在世界诸多的国际都市中,显示其古代东方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
1. 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特征。北京名城早在700 年前的元代大都城时,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面向世界开放的大都市,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欧洲等世界各国都有众多交往。在目前保留下的历史建筑及文献中,仍有很多欧式建筑及与外国的宗教人士、建筑师、科学家、学者、艺术家等往来的踪迹和记录。如保存至今的元代尼泊尔人阿尼哥为大都城设计修建的大圣寿万安寺(白塔寺)白塔;国子监和会同馆都有外国留学人员和贡使人员居住的史迹;明代后期与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有了更多的交往,并接待了为东方带来科学仪器与机械工艺知识的一批传教士,如耶稣会教士意大利的利玛窦、德国的汤若望、葡萄牙的徐日升、比利时的南怀仁、意大利的郎世宁等,都曾在明清朝廷中传播历法、测绘、绘画等科技知识,至今仍原样保存有明代末期利玛窦始建于宣武门内的天主教南堂、清初建于东城的天主教东堂、清中期建于西城的天主教西堂、清后期建于皇城内的天主教西什库教堂、曾建于城北的东正教堂和建于崇文门地区的圣米尔教堂以及建于西城区的圣心、佑贞女中等一批教会学校等欧式建筑,清代中期还在著名的圆明园营造了完全欧式的”西洋楼”景区;特别是清代后期建于东交民巷的世界各国驻华使馆建筑,都体现了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建筑风格,这些古都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展示了古都城市对外开放的特性,这将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及与世界各国扩大交往的传统文化”基因”。
2. 文化传统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北京历史名城自形成以来,就具有与欧洲等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制及不同的传统文化,古都各类历史建筑都有着鲜明的东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有:规模宏伟壮丽的皇宫御苑建筑;等级严格的王公府邸建筑;各类坛庙寺观建筑;各具特点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建筑;多种风格的传统商业老字号建筑;特别是最多的成片的老北京胡同四合院,尽显传统的民俗风情;尤其是清代末期,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古都内出现的一批中西结合的车站、医院、影院、剧场等近现代建筑,无论是其外观形制还是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在国际上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只有保持并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及文化,在国际上,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世界城市。
3. 民族和睦共处的包融性特征。古都北京始终是我国多民族聚集之地,不同民族都曾先作为多民族生活的区域性的统治者(如辽代契丹族、金代女真族),都能体现出民族间的相互包融,北京自元代成为统一国家都城后,更是成为全国各族民众和睦相处及各种文化的聚集之地,其他的满族、维族、蒙族、回族、藏族、鲜族、苗族等都形成了不同的聚集之地,大都保持和延续了各自鲜明的民族习俗和文化特色,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从而构成了古都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并存和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此外,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都能得到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各民族信仰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正一道教、伊斯兰教的各种寺、院、观、庙、堂、宫等建筑在京城比比皆是,各教派的宗教节日及各种宗教活动都能同时受到各族民众的尊重。同时,各族民众能积极学习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对西方的天主教、东正教等不同的宗教流派也能兼收并包,使得外国多种宗教流派在古都城市内长期存在,体现了我国民族之间以及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包融。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应在古都文化包融的基础上,更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态,汇集世界的先进文化,从而建成举世瞩目的世界城市。
三、古都名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民族特色
北京作为古都城市,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作为现代国家首都,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现代大都市发展的新定位,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绝不单纯是城市建筑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是包括历史名城保护、文化传承在内的全面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文化竞争作用的今天,民族文化传统越来越成为民族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历史文化传统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根本体现。蕴含数千年民族历史的古都名城及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基础。继承和弘扬古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在国际上的文化特色。
完美的古都整体规划,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北京古都城市的营建,是依据东周时期王城建设的理论,整体规划建设并历经元明清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整座城市的布局:皇城居中、”左祖右社”、内外城垣、天、地、日、月坛拱卫四周,全城依不同功能及区域布局建设,其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强化中央集权、追求国家统一的核心理念;在城市建设上,注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突出”以人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强调城市道路、水系及排水设施的科学性,等等。其中,古都城市的整体规划、主体突出、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将为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独特的古都中轴线,是北京世界城市的突出特色。古都城市中,以长达7.8公里的中轴为基线,规划确定全城的核心建筑,突出皇城的统领地位,并以此掌控整个都城的功能布局及区域组合,使整个都城建筑成为一个南北起伏、空间均衡、东西对称、错落有致的整体格局,这与世界很多城市中轴线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如华盛顿、巴黎的城市中轴线及其建筑组合,多是城市中某一局部的建筑布局方式,体现的仅是某一领域的精神追求与文化象征。而北京古都中轴线则穿越全城,并对整座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制约着古都城市的建筑体量与形制,这一规划方式,在世界城市中所独有。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观念已成为历史,但其规划理念所展示出的强化中央集权、追求国家统一的内涵及社会观念,仍具有不朽的意义。特别是中轴线上象征中华民族崛起的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形成,更使古老的中轴线再次获得了新生与活力,其影响及意义将具有”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价值。保护和传承古都城市的历史精华,将成为北京世界城市的独特魅力。
四、古都历史文化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延续与发展
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与古都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北京历史名城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资源,古都历史文化必定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得以保护和延续。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进程中,重点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延续。
一是,保护和延续古都城市原有的整体规划轮廓。北京古都作为一座完整的历史城市,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城市建设发展的最后结晶,它最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设计理念和传统的营造技法,它把都城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城市的功能完美地融为一体,在世界都城规划史上达到了历史城市建设的高峰。因此,古都北京最有价值、最值得传承的就是依据特定的规划理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而创造的一个具有传统特色的城市空间。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正快速向国际化与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将营造一个全面现代化的首都城市的新格局,但作为北京世界城市的核心区域,必须保护和体现古都城市完整的历史轮廓和整体格局,并通过复建内城的西南角楼和外城的左安门角楼及右安门角楼等标志性建筑的方式,以彰显古都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二是,保护和延续古都城市中轴线及其建筑传统特色。独具特色的古都中轴线,穿越了古都城市的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中轴线上规划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建筑,承载了古都城市历史文化的多种内涵,是我国几千年城市发展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而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崛起。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应该把中轴线及其建筑作为一个发展着的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使未来的北京世界城市更显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存至今的北京名城,是以建筑的方式形成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都文化体系,深入发掘和全面展示古都城市的历史文化精华,必将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局局长)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