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朱凤标故居维修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明年初,这个萧山最大的名人故居,就将完成修缮工作。如果当初不及时修缮,朱凤标故居很有可能会成为危房。

我们在庆幸朱凤标故居命运的同时,却也看到——如今,一大批无人问津,但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正在遭遇拆或留的尴尬。

在很多萧山人看来,这些老建筑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他们尝试着、努力着,要让老建筑、文化故居在历史长河中继续焕发光彩。

现象—— 摇摇欲坠的砖木楼,或将遭遇拆迁

老人们说:那里曾是日军慰安所!

在萧山义桥新坝村,至今留存着一座晚清时期的老宅。村里的老人们都说,这座老宅曾被日军作为慰安所。目前,这座占地约160平方米的三间砖木结构楼房已摇摇欲坠,或将遭遇拆迁。

据镇志记载,1940年1月22日,占据杭州的日军偷渡钱塘江,在萧山六百亩头登陆,很快侵占了萧山县城。随后义桥境域除南坞、北坞等山区外,大部沦陷。日军侵占期间,在义桥镇设维持会和伪镇公所,在潘山设立伪潘山乡公所,又在新坝和孔家埠各常驻一个日军中队,侵略者经常外出扫荡,烧、杀、抢、掠、奸,对义桥人民犯下种种罪行。

老一辈的村里人说,当年驻扎在新坝村的日军有240多人,分散住在村民家中。1942年夏,这个中队在峡山头、徐童山下施暴,这些村庄的房屋几乎全部被烧,不少村民都被杀死、烧死。他们还把新坝下埠村民的三间砖木结构楼房作为慰安所,楼下设卫生室,供日本兵理发、洗澡、看病,楼上住着从日本本土或朝鲜强征来的9名慰安妇,每星期总有几天是慰安所的接待日,强迫他们为日军提供性服务,其他人则排队在楼下等候。

新坝村的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一个慰安妇说自己的手表不见了,日军怀疑是替他们挑水的阿坑偷的。对阿坑一顿耳光后,他们准备将阿坑押到西江塘外砍头。幸运的是,正要砍头时,那名慰安妇拖着木屐飞快奔来,高喊着手表已经找到,阿坑总算没有枉死。

有数据显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先后从日本、朝鲜等地强征大批妇女充当慰安妇,也有少量白人妇女,不过数量最大的是沦陷区的中国妇女,在总数30万的慰安妇中,华人占到了7成。

新坝村的这座老宅只是沉痛历史记忆当中的一个点。如今,这座老宅跟周边时尚漂亮的新农居相比,已经显得格格不入。这座老宅,因为年久失修,门面部分有的已经倒塌,椽子、桁条、楼板、楼梯局部霉烂,瓦片严重脱落,只剩下山墙和后墙基本完好,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去年,萧山区文广新局、区农办、杭州市规划局萧山规划分局发文《关于要求加强我区乡土建筑保护的通知》,把102处乡土建筑(古民居、传统民居)及历史地段、古村落文保点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但是这座老宅,因新被发现,还没有被列入其中。

纵深——如何处理乡土建筑

拟保护名录中的“一户多宅”?

引导村民无偿捐献 或收归集体所有

英国泰晤士河南岸、纽约苏荷等创意企业密集的区域,都由19世纪制造业大发展时建造的厂房、仓库改造而成,上海在旧区改造中,将大量的老厂房、老仓库等工业建筑遗产进行内部改建,打造成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专家指出,如果可以找到相融相济的结合点,那些有价值的老建筑,完全可以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

目前,萧山已经开始行动——对乡土建筑拟保护名录中的“一户多宅”,萧山将引导村民无偿捐献给政府,或由镇村将房屋收归集体所有。

对一些重点文保点,萧山也抓紧开展修缮工作。比如有着萧山相国府之称的朱凤标故居,是目前萧山境内总体建筑最大且较为完整的名人故居,具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为了避免故居坍塌,今年,萧山已投入600万元开始修缮故居,目前一期维修工程进展顺利。

河上镇分布着众多建筑形式的古民居,如“一字屋”、“骑门楼”等。通过各种努力,河上正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保存下来,将产权逐步收归集体,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工作制定保护修缮计划。截至目前,河上镇已经排查出建设年代百年以上、具有保留价值的古民居25处。同时,他们还将对古民居建立“一处一档”机制,以留住一方记忆。

河上镇相关负责人也坦言,这些古民居的保存,后续还会遇到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收归集体?后续保护修缮的资金从何而来等。

萧山区控违拆违领导小组

主任郑建明说,“三改一拆,以改造旧住宅区、旧厂房、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为主,而对有一大批含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萧山正尝试用各种方法保留保护。”

他说,“老建筑的保护将跟‘一户多宅’拆除齐头并进。比如,我们保留了一批以老墙门为主的历史建筑。此外,一些镇街也通过村集体回收的形式,保存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用作文化设施、老年活动场所等。义桥的这个老宅非常有保护价值,接下来,区控违拆违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好好讨论这个点的保护工作。”

萧山区文广新局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保护一些已成为文保点、文保单位的古民居。那些还没有成为文保点、文保单位的、新发现的古民居,如果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也将建议相关镇街原址保护或修复起来,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目前,萧山已经出台文件,对于只有老房子一处宅基地的名录中的乡土建筑,镇、村及住户共同做好保护修缮工作,对“一户多宅”保留下来的收归集体所有的乡土建筑,也应根据规划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修缮。区镇两级可按有关政策分比例承担相关保护修缮经费。对属于历史地段和古村落的应严格按保护规划开展工作,一旦涉及拟保护名录中的乡土建筑因重要项目建设等需拆除时,需由镇街提交报告,经区文广新局、区农办、市规划局萧山规划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尾声

如今,在萧山,已经有一些老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修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比如,有着百年历史的徐同泰官酱园、东山村金氏祠堂年糕节,如今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旅游项目,进化欢潭村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成为了乡村游的热门景点,一批文化名人的旧居也正在开始修缮中。目前,蔡东藩故居的设计方案已经进入招投标阶段。

问题——够不上文保单位,老建筑身份“尴尬”?

年久失修的老宅“伤不起了”

萧山

馆长施加农告诉记者,新坝村的这座老宅,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还未够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所以一直以来,身份尴尬。

义桥镇的韩大伯一直在搜集日军侵略义桥的资料,1998年,他得知有这座老宅后非常激动。专门寻访了这座老宅,走访了村里的老年居民,收集了大量资料。根据他掌握的材料,目前,萧山只有两处慰安所,一处位于城厢街道,另一处就是义桥。目前,老宅的共有者已经都在别处建造了房屋。

义桥的这座老宅已年久失修,“即使不被拆,也随时可能坍塌,”韩大伯说。

而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的,岂止这么一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萧山浦阳、临浦和衙前等20个镇街范围内共遗存70余处古民居建筑,它们的现状令人担忧。在众多古民居建筑中,只有少数名人故居已被提到文物级别来保护。其中,被列入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朱凤标故居、葛云飞故居、汤寿潜故居和临江书舍。而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的又有陈家墙门群、来苏周大墙门、娄家墙门和许家南大房。至于不知名的,那就更多了。

102处保护点有的长年闲置于旧厂房、旧住宅区中,有的已经被城中村所包围,有的已经面目全非,而这仅仅是萧山各镇街经过慎重删选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已经坍塌或者消失了。其中,有的是传统民居、近现代历史代表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寺庙建筑,还有一些是公共设施建筑、古桥梁等不可移动文物,也有古村落和历史街区等。

施加农说,“古民居、传统民居反映的是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生产生活状况、经济人文状况,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历史地段和古村落更是反映了一个村庄、一个街区的兴衰变迁,是整整几代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维系。老建筑,应避免被‘误伤误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