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宋沉船“南海Ⅰ号”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至1月6日,已提取文物千余件。“南海Ⅰ号”沉船本身和所发现的文物对我国古代海外贸易、沉船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介绍,本次发掘活动从2014年11月开始,主要工作是对船上的凝结物和船体进行处理。舱内文物提取采用从船尾向船首逐层清理的方式。由于船上货物较多,且船尾已经受损,经过调整后,发掘工作从一侧集中进行。目前,船尾已经清理出舵口、舵长等部分。本次发掘出的文物器型包括金器、首饰、银锭、漆木器等,以金器、首饰居多。
“南海Ⅰ号”沉没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孙键认为,目前可以判断“南海Ⅰ号”是中国古船中的“福船”——一种主要产于福建、浙江一带的沿海尖底海船,与“广船”、“沙船”等并列。据悉,本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将于2月结束,3月至5月将进行大规模文物清理。
“这条沉船的发现、发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水下考古的工作简史。”孙键表示,从沉船发现、整体打捞、异地搬迁到田野式发掘等,都对中国水下考古和理论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与其他考古活动相比,我国学界的水下考古理论研究显得滞后。与欧美国家相比,学科理论建设和技术处理方面有更大提升空间。
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许永杰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水下考古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水下考古离不开海岸线和海岛考古,应重视如海防设施等方面的考古;二是从学科方面加强理论建设,在实际操作基础上加强理论总结;三是继续发挥老学者、老专家的余热。
许永杰表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有两个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大量水下文物资源;二是体制优势,即我国考古事业是国家行为。2014年6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国家统筹规划、管理水下文化
的总平台,从国家层面上统一了水下考古管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