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至27日,大足区举行“201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70周年纪念会”。此次会议是创建“大足学”学科的首届国际性学术会,也是我市第一个地域性学科创立的重要标志。
1945年4月,时任世界学院中国学典馆馆长杨家骆发起组织考察队对大足北山、宝顶等处石刻进行了科学考察,自此揭开大足石刻的面纱。此后,在几代学人共同钻研下,大足石刻的
取得丰硕成果。其间,已召开六届大足石刻研究会年会和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宗教艺术与石质文物领域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热点。2013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两高校合作成立了“大足学”研究中心,并已正式开设了“大足学”相关课程和“大足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
本次会议将有助于更好地探究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亦利于促进巴蜀乃至西南地区石窟造像及相关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保护与研究。
应邀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有80余人,其中多为在中国、美国、德国、印度等知名高校、社科院、
等科研院所任职的学术骨干与专家,也有在石窟艺术研究领域成绩优秀的博士生。
会议共提交科研
82篇,讨论内容涉及学科文化、石窟考古、世界遗产、碑铭文献等方面,主要集中在“‘大足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理论”、“大足石刻造像及其相关问题”、“世界遗产的管理与发展”、“现代科技在石窟考古中的运用”等几大主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