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在东渡大桥北头橡胶坝侧的河滩上发现一通墓碑。碑文清晰可辨,题为“诰命正一品夫人李母陈夫人墓志铭”,细加辨认,原来该碑是为曾任江西巡抚的本县人李文敏的继室(元配去世后,续娶的妻室称为继室)陈氏所立。

碑文详细介绍了陈氏相夫教子,团结姻亲,持家有方的一生,甚至还有逝世前一天陈氏与家人高兴地看戏,对家人念叨“中丞(李文敏)已离世六年,为人忍让宽厚,你们不要忘记他的训导”之类的细节。铭文由时任西乡县知县张鹏翼亲自撰写,当时西乡学界最高领袖朱存诚书写,江西候补通判田鑫用篆。

石碑未见落款,立碑时间不得而知,但应是在陈夫人过世后,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其时距其夫李文敏离世已过去了6年多了。

那时候,夫权盛行,女人地位低贱,终其一生,连全名都不能流传后世。而这个女人归葬后,却能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亲笔为其撰写墓志铭,对其生前品行不惜溢美之词,足见“夫贵妻荣”,其夫李文敏影响力之大。

李文敏究为何人?故去近10年,还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李文敏,字少頫,号捷峰,其先祖是明朝成化年间从三原县李家桥迁徙至西乡的。其家族世代以耕种、读书为业。父亲李清禧因为家贫,担任吏员这样下级差役。十五岁时,母亲过世。李文敏自小聪慧刻苦,十八岁为县学生,又前往关中学院学习。道光二十六年,29岁的李文敏乡试得中,遂于咸丰初年担任城固县乐城书院山长(即书院的讲学者),第二年担任礼部主事,后在沈阳督办皇陵修建有功,升任礼部员外郎、郎中。紧接着又操办道光帝及皇后丧礼,为恭亲王奕䜣所器重,加三品衔赏戴花翎。从此李文敏的仕途一路顺畅。

在担任天津府知府期间,得曾国藩赏识,并夸赞其“为方面中不可多得之员”,累官至江西巡抚。李文敏每到一任则评判冤狱,整肃军队,赈济灾荒,注重以文教化民众。他还时刻心系家乡,为汉中各大书院捐赠书籍,为县学捐款,以资县里饱学之士赶考之用。

然而宦海沉浮,谁都不可能是“不倒翁”。后来,李文敏竟因为没有安插左宗棠推荐的人担任空缺的要职,遭到弹劾。幸亏慈禧太后及光绪帝很是眷顾于他,就以他年老,被人蒙蔽,受到迷惑为由,要他在不降低官衔的情况下,回家休养,至于御史弹劾他的四条罪状就不再深究。就这,对方还不依不饶。连与李文敏莫逆之交的彭玉麟都为此愤愤不平。然而,李文敏却无半点怨言,也不做任何辩解,径直回到西乡。过了两年,朝廷又下诏起用李文敏,要他担任两江总督。李文敏以年老体衰为由,推辞了。五年后(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故于西乡,享年七十三岁。

后人评价李文敏:虽然从寒门、底层起步,成为封疆大吏,却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一点也没有官僚习气;虽在外任官,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出钱修桥,疏浚北山沟渠;很注重提携家乡士子,提携西乡读书人八人科考得中,归乡期间,常常在他的私家宅邸“继园”邀集县里名士,吟诗作文,对那些优秀文章的作者还给以奖励。

这样一个朝廷大员,在西乡当地的影响肯定不小,西乡的父母官对他必须是“高山仰止”:他虽然不在世了,可余威尚存。

李文敏在江西巡抚任上,因治军有方,筹饷有力,赏加头品顶戴,推恩至三代。也就是说三代以内,还可以享受较高的政治待遇。所以,他虽然逝世十余年,可他的儿子李友杜(李友杜是他与元配田氏所生,陈氏生育、偏室熊氏所生子皆夭折)仍能享受“候补知县”的待遇。

李友杜这一生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就是“三品荫生”。实际上,终其一生,他确实也并无多大建树。同治元年,滇匪蓝大顺攻陷县城后,他督促团练作战,被匪徒砍伤脖颈掳走。伤愈后,在洋县脱逃。回来后,辅助父亲在乡里搞一些修桥铺路,资助贫苦人之类的事。

当李文敏的儿子李友杜央求这位叫张鹏翼的知县为其继母撰写墓志铭时,他自是不敢推辞,只有秉笔书写。

而铭文后提到的朱存诚、田鑫又是何人,和李文敏家族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朱存诚,本县城东人,自小胸有大志,饱读诗书,以朱熹后人自居,恪守程朱理学,为李文敏所器重。县里的重要文书皆由他主笔起草。他精通书画,尤擅长隶书、篆书,还擅画兰花、山水。历任潼关训导,关中书院监院,陕西师范学堂学录。闲暇之余,还喜欢制造仪器。他制作的木牛流马引起了当局注意,拨专款成立机器局,他制作的割麦、种田等农机让人眼前一亮。后清政府倡导变法,他积极响应,应当时西乡知县阎佐尧之请,回乡担任高等学堂堂长,教授经史书画,又筹办中学、女学及师范班。解职后,还专门开辟了二十亩地,开办果园,种植柑橘、葡萄等,尝试造纸、购轧棉机,兴办实业。

他的妻子陈氏,字玉洁,知书达理,接受新思想,倡导女权,曾打算游学日本,未能成行。或许,这位陈姓女子和李文敏的夫人陈氏是姻亲?绝对有可能。

田鑫,官职为江西候补通判,其妻朱氏,在其死后,独自抚养其子。同治元年蓝匪陷城后,自缢身亡,又遭火焚,尸骨无存,被清政府表彰为“节妇”。朱氏极有可能是朱存诚同族人。立此碑时,田鑫应该已辞世,可碑文中仍然署上了他的名字,从铭文后“如胞弟”三个字,足见这位县丞和李文敏之子的非同一般的关系:不是一姓,却能如一母同胞。据李文敏墓志铭得知,李大人的元配,即第一任夫人姓田,这位田鑫,毋庸置疑,一定是田氏姻亲。

由此,大致可以推出这样的家族关系:墓主人陈氏是李文敏的第二任夫人,铭文撰写者朱存诚娶了陈氏娘家人为妻;田鑫是李文敏第一任夫人田氏的娘家人,又娶了朱存诚的族人为妻。他们分别以李文敏的两位夫人为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李文敏逝世后,自然是要与其唯一的儿子李友杜团结在一起了。

总之,李文敏的夫人陈氏的墓志铭,清晰地勾勒出李氏家族与朱氏、田氏家族的亲密关系;当时西乡仕宦丝毫不敢怠慢李文敏之子李友杜,足见李文敏及其生前威权影响之大。

(以上所叙述事实参考薛祥绥编撰的“西乡县志”,后称“薛志”。)

附:

诰命正一品夫人李母陈夫人墓志铭

夫人河南陈州府处士陈公年荣之少女,前江西巡抚捷峰中丞继室也,嫡子三品荫生候选知县友杜,子小峰。生子一,尚元,幼殇。女一,适布理问李君会瀛。孙三,学侗,学修,学伯,俱幼。

夫人朴诚庄静,年二十二,归李氏。家犹寒,素能承舅姑,以得其欢,能任家事,以佐其业。中丞公勤学,夫人挑灯伴读,寒暑无间。训子育女,慈爱端严。同治纪元,蓝逆陷城,夫人携幼稚,仓皇避难,宿露餐风,备尝艰苦。幸举家无恙,虽劳瘁晏如也。迨中丞通显,服官京外,垂四十年,家渐丰。而夫随宦理家政,宽以驭姬妾,惠以待下人,无骄志,无惰容。生事葬祭,持以礼法,衣服饮食不逾儒素。赒亲旧,应宾客,皆尽恩谊,族闾姻党,莫不称之。诰封正一品夫人宜也。生于嘉庆二十四年九月既望,光绪二十一年冬十一月薨,年七十有七。

未薨前夕,犹聚姻族,观剧甚欢。顾谓子孙曰:“中丞先逝已六年矣,忍让宽厚,勿忘先训。”呜呼,竟不知其为遗嘱也!痛哉!是年十二月十八日合葬于象鼻山中丞公墓右。光绪庚寅,余宰是邦,与中丞相过从,得其梗概。今年复莅此,子小峰浼铭于余,不得辞。铭曰:端诚庄静,令德孔彰,贤孝慈惠,懿训不忘;服其命服,朱芾斯皇;簪缨似绩,遗泽孔长。

同知衔前代理榆林府事署汉中西乡县知县蜀西张鹏翼撰铭

候铨儒学训导门人朱存诚顿首拜书丹

监提举衔江西候补通判前赣县县丞如胞弟田鑫顿首篆盖

孤哀子友杜率孙学侗学修学伯泣血纳石

(2014年11月3日断句,标点)

(西乡县文物旅游局 樊义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