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高江涛
20世纪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摧毁了传统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提出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中国历史的问题。科学的态度要求重视地下发掘的材料,考古学的作用凸现出来,在国外考古学的影响下,以西阴村、殷墟等田野考古科学发掘为基础的中国考古学诞生。
回顾近90年的中国考古学,可分为三阶段。一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各地区考古学文化展开了初步探索。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考古发现和考古材料如雨后春笋般纷涌而出,各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逐步建立,以“区系类型”为中心的中国考古学理论逐渐成熟,考古材料使得中国历史脉络与体系的研究更为丰满与清晰。三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进入深入研究的新阶段。除新发现、新材料层出不穷外,中国考古学不再是对材料本身“是什么”的简单阐释,而是转向“为什么”的深层次研究,从简单的“文化、年代、性质”内容讨论转向更多关注其社会、政治、经济及精神领域等问题。众多学科广泛地与考古学结合交叉,如历史学、社会人类学、政治学、地理环境、动植物等,以及物理化学分析、空间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天文学等。中外考古学交流合作包括从单向引进与学习国外理论逐渐转变为互动与借鉴,再到更加关注基于中国考古实际的新理论框架的建构。此外,中国考古学更加接近社会大众,公共考古应运而生。总之,中国考古学走向学科体系扩大化、科技化、国际化、公众化的趋势,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考古学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学”版创办五年以来,相关考古学栏目洞悉趋势,顺应潮流,聚焦热点。第一,关注考古学学术前沿,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社科院考古论坛”等。第二,关注公共考古热点,连续报道并邀学者畅谈“曹操墓”的发现及相关热点话题;重视近年来持续升温的边疆考古,如“吐蕃王陵”、“西藏史前”、“高句丽”等。第三,关注科技考古,刊布了一些自然科技新方法、新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运用的文章,如微痕考古等。第四,十分关注中国考古学史的研究,如有关“夏鼐考古贡献与方法”、“史前彩陶研究历程”等,报刊倡导这一薄弱环节或领域的研究显然是难能可贵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