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作为大运河江南段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运河遗产类型丰富,价值较高,除城区运河故道(含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之外,盘门、山塘历史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古纤道等7个古城核心点段也成功列入中国大运河首批申遗名单。如何保护和传承如此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建立长效的遗产保护机制,是文化遗产工作中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要求,结合现代城市宜居功能的内在需求,城市运河
不能局限于单体建筑的保存和重建上,要避免由点到点的突击迎检式保护,杜绝“申遗时轰轰烈烈,申遗后不管不顾”现象。不论是出于对遗产价值的尊重,还是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愿景,都应从“面”的层级上总体规划,在恢复运河沿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整合运河遗产资源,合理布局功能片区,通过分片实施、综合开发的途径建立运河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将运河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与城市形象提升相结合,与城市功能完善相呼应,与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配套。
这种以生态环境恢复为基础,以营造文旅、休闲、生态等功能服务为形式的运河遗产保护机制,既是现代城市功能定位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和谐美丽城市”的有效举措。一方面,在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中,大运河航运功能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削弱,其景观生态价值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苏州为例,除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仍保留航运功能外,其他入围的运河遗产段基本都丧失了物流运输价值,而是以一种“景观廊道”的形式存在。苏州的上塘河、环城河上近两百艘游船日夜不息地装载着海内外游客去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式生活,古老航道以户外娱乐廊道的新面貌重新焕发了活力。另一方面,城区外围的运河沿岸地带生态环境状况堪忧,与“美丽城市”建设要求严重不符,亟需全面整治。不同于自然地势形成的河道,处于平原地区的人工运河缺乏天然水源的补给,其流动性和自净力较差,加之航运频繁,导致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尤其近代以来,片面追逐经济利益的工业跃进更是将运河沿岸生态环境系统彻底破坏。机动驳船及其装载的高污染货物带来了噪声和燃油污染,石化企业及工业仓储用地吞噬了运河岸线,滨河绿化空间设施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沿岸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共同导致了近代以来运河水质的恶化和运河沿线居民区的衰败。
按照“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民生福祉、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要求,苏州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苏州古城外围水系的骨干——环古城河、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胥江,做好“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文章,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片区环境综合整治,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区域内基础性开发建设任务,力争把“两河一江”建设成“生态、文化、繁荣、美丽”的景观带。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和城市功能提升工程,“两河一江”工程主要囊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古城河提升工程。通过环古城河“五片区、九节点”的规划结构,来提升环古城旅游商业价值。着重对13.9平方公里内的区域进行用地策划和交通梳理,对环古城河两侧道路至河内侧30米的范围进行景观打造与环境整治,并通过水陆交通体系的完善将商业地块融入风光带,使环古城河风光带由薄变厚,形成保护利用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二是京杭运河苏州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将12.11公里的黄金水道打造成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文化走廊,对影响沿河景观的老新村进行立面整治和“平(屋顶)改坡(屋顶)”工程,依托大运河支路网,结合两岸连续滨水绿化,打造从横塘驿站到江枫洲的滨河慢行带,形成集景观、休闲、展示、文化娱乐、旅游等慢行活动的休憩长廊。三是胥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泰让桥至运河的3.5公里全线范围内进行环境整治提升,重点拆除沿岸违章建筑,修缮驳岸码头,征收危旧房屋,使胥江成为维系环古城河与京杭运河的城市水轴。四是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工程。对古城区内110条河道进行全面清淤整治,并通过“活水自流”和“截污控污”项目,把古城区内河道水质提高到Ⅲ类水,彻底解决河道黑臭问题,实现河净岸洁景秀的目标。五是运河“四改三”工程。在望亭五七桥至鸭子坝81.5公里长的范围内,通过桥梁改建和航道整治等措施,提升航道通过能力,使运河航道达到三级通航标准。
河道(即“水”)不仅是串联各运河遗产分区的线索,也为遗产文化展示提供了空间和场所。“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就是紧紧围绕“水”这一核心要素做好文章,按照“水体保存—水质保护—水系维持—水环境治理—滨水区开发—水景观设计—水空间营造—水活动组织—水文化展示”的保护思路,对运河遗产进行系统有序的保护和利用。“两河一江”工程在重点保护运河遗产区内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要素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景观环境的改善,力求营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不仅满足原住居民生活发展的需求,更展现遗产区域内人、遗产点、空间景观和谐共生的生活魅力、文化魅力以及社区魅力。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为苏州运河文化遗产长效保护建立了合理可行的机制,也为现代城市中衰退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