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淼在故宫举行的一次活动上讲话

◎郑欣淼(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在两岸文化文物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亦为海内外所注目。我在故宫工作近10年中,既拜机遇眷顾之赐,也庆幸抓住了机遇,而众人的智慧与努力又化解了许多困难。回顾往事,时代大波,人生细浪,因缘际会,感慨良多,信笔所之,不计冗散。

2002年:两岸故宫院长的第一次接触

2002年上半年,我还在国家文物局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拟赴台进行文化文物交流,但上报后有关机构迟迟未予批准。到了9月,我改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快到年底,批准可以成行。本来是一般的文化文物交流,却因我身份的变化,就成了两岸故宫院长的第一次接触。

2002年12月30日,我到了台湾,次日即岁末的最后一天的上午,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杜正胜院长进行会谈,各自介绍了有关情况。我表达了希望两院加强合作交流的愿望,因杜是搞考古的,我又介绍了近年大陆一些重大的考古发掘成果,谈了国家投入文化建设的力度,认为这些成果与经验都值得推广。

杜正胜表示,其实两岸故宫博物院在专家

上的交流已相当频繁,北京故宫的专家为了学术研究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员到北京故宫研究,彼此向来有良好互动。两岸的学术研究应可以将彼此的经验分享。

我们互赠的礼品,都是图录一类的书籍。接着参观,在常设展览中看到了向往已久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等,对方又特意安排到地下书画库房,看到了一些珍藏的书画及清宫档案等。中午,杜院长宴请我们一行,台北故宫出席的还有石守谦副院长及几位处长。

第二天是2003年1月1日,这天的《中国时报》多个版面对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活动进行了相当显著的报道。其中一篇《当故宫遇见故宫 两岸故宫历史性一刻》说:“郑欣淼是迄今大陆来台访问文化官员中层级最高的一位。两位故宫博物院院长见面,学历史出身的杜正胜与学文学出身的郑欣淼,对于两岸学术应交流合作都表示同意与赞许。”

2003年:试探提出两岸故宫合办“三希”展

2003年6月26日,我在故宫漱芳斋接受了台湾在京驻点记者的采访。对于纪念80周年院庆两岸故宫合办展览的提问,我提出可考虑合办“三希”展,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在台北故宫,王献之《中秋帖》与王珣《伯远帖》在北京故宫,这三件书法名迹,可在台湾展,在大陆展,也可以在香港展,在澳门展,如果成功举办,将是相当轰动的,也是对两岸同胞的一个鼓舞。

2004年5月,石守谦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8月10日,我收到一封他的传真信函,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的助理研究员陈韵如前来作清代前期宫廷绘画研究,希望能得到北京故宫的支持。同时,石院长希望能于不久的将来,有机会进行经验交流。

收到信的第二天,即8月11日,我便复函表示将热情接待,并提出希望在2005年故宫建院80周年期间加强交流,甚至促进合作展览。

这次的互通书信,在两岸故宫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两位院长似乎寻常的问候及述说中,反映了两个故宫交流的必然性和当事人的愿望。这是历史的潮流。

2005年:两岸故宫就曾商议合作备忘录

2005年1月18日,台湾中华文经协会会长张平沼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发言人林天人博士一行来北京故宫,双方就两岸故宫互办展览及合作交流事宜进行了商谈。

林天人博士是以私人身份来访的,他向我转达了台北故宫石院长的问候,并代表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两岸故宫互展或合作办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台湾方面来讲难度很大,短期之内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两岸故宫的合作交流可以分阶段进行,展览是长期目标,目前可以先从学术出版物交流及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如青铜铭文研究等领域开始。两岸在文物展览方面的交流也宜先讨论在第三地合作办展的可能。

我对台北故宫的建议表示欢迎,并认为,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潜力还很大,除青铜铭文外,还可以进行书画及故宫自建院至部分文物转移台湾期间历史的研究。

北京故宫博物院李季常务副院长与林天人博士又进行了具体的商谈,决定两岸故宫签署一份合作备忘录,由北京故宫代为起草。内容包括确定北京故宫博物院外事处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共关系处为双方直接联系的渠道、争取尽快在台北或北京或先后在台北、北京两地合作举办一次以故宫博物院早期历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以及近年在第三地合作举办一个小型展览等。

后来据说因为岛内形势的变化,这份“生不逢时”的备忘录就杳无下文。但其中提到的一些项目,后来成为2009年两岸故宫所达成共识的重要部分。而回想这一段,我还是很感念石守谦院长。他思想比较开放,学问又好;他曾把自己撰写的《清室收藏的现代转化——兼论其与中国美术史研究发展之关系》一文寄我,这是专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而作,很有功力。我读后颇受启发。

2005年:连战赠联寄语“继往开来” 李敖捐画以示“将功折过”

200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这一年北京故宫的大事、喜事特别多,也有一些与两岸故宫交流有关的事。

这一年的4月28日下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偕夫人一行来故宫参观。连战此行,是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而来,他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会面,更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对话。

连战一行于28日上午到达北京,下午即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由我亲自陪同讲解。连战一行走过午门,首先来到太和殿前的广场,并在这一宏伟古建筑前合影留念。他们重点参观了中轴线的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了解有关的历史和故宫的保护情况。故宫博物院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历史遗存,深深吸引了连战一行。连战在乾清宫前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昔日禁城百年沧桑难回首”,下联为“今日故宫几番风华齐向前”,横批为“继往开来”。

我代表故宫向连战赠送了仿制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和《故宫珍宝》、《故宫钟表》两本书籍。在故宫漱芳斋小憩之时,连战突然问我:“您说话好像有陕西口音?”我说自己就是陕西人。我问他,您在台湾可以吃到陕西的小吃吗?他说,羊肉泡馍、凉皮都能吃到,但是厚厚的锅盔吃不到。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右手,把拇指和食指张开到五六厘米的样子比划着。我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还是这一年的9月25日,台湾著名学者、作家李敖在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陪同下到故宫,参观了武英殿的《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展》以及太和殿、景仁宫和钟表馆。在漱芳斋看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我向李敖先生介绍了故宫大修、文物清理和学术研究等工作。我曾在凤凰卫视上看到他讲过,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我便介绍了北京故宫的藏品状况。他听后才知北京故宫收藏的丰富与珍贵,对自己所说连声表示“忏悔”,并说要把他收藏的一幅字捐献给故宫。2006年3月,刘长乐先生转送来李敖先生给故宫的捐献,并有他的录像录音,他说了如下的话:

“我请凤凰卫视刘长乐先生、王纪言先生到故宫博物院去见我所佩服的郑欣淼院长,履行我去北京时的一个宿诺。我在故宫博物院当场答应,将我收藏的“孤魂野鬼”——乾隆皇帝的书法捐出来。这是一件国宝,是乾隆皇帝在我国五代时期书法家王著的《千字文》后边写的跋语。它与原件早已分家,流落到台湾,阴差阳错到了我的手里。这个字本来就是在故宫写的,今天我把它捐出来,使它回到故宫,成就了一段佳话。所以不但我回来了,我还把“孤魂野鬼”带回来了。”

“最后的感想,就是再也不要去逛故宫博物院了。因为看了以后你会‘天良发现’,把你手里所有的“赃物”捐出来,今天就是个例子。我回到台湾拖了五个月,最后才履行这个诺言,又不甘心,又很高兴。谢谢故宫博物院的郑欣淼院长。”

2009年10月,我赴台湾出席雍正展开幕式,并专门看望了李敖先生,感谢他的捐赠,代表北京故宫赠他《韩熙载夜宴图》的复制品,他则赠我台湾70年代影印的《山谷老人书赠其甥雅州张大同卷》(为张大千藏品)一函二册,并于其上题了“山谷内外,欣淼永藏”八字,暗嵌我曾赠他自己所写《紫禁内外》、《天府永藏》二书的书名,才思敏捷,宝刀不老,令我感佩不已。

这一年,那志良先生保存与搜集的文物南迁史料也由后人赠予北京故宫。那志良先生1925年1月进入故宫参加文物清点,而后一直服务于故宫,曾随文物南迁,并随文物迁台,堪称故宫文物的守护者、故宫发展史的见证者以及故宫文物知识的传播者,著有《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等书。那志良先生保存的文物南迁史料,包括文书、

、照片、书法、勋章等共计150件,由其儿媳王淑芳女士捐献。这批史料很珍贵,例如一方刻着“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印”印文的玉印,标志着1925—1927年间,故宫建院初期院方管理组织频密改组的历程;又如一纸“文物运台船运合约书”的手抄副本,则是1948年12月31日所立,由“交通部招商局”轮船公司与故宫代表人傅斯年具名签署,是一份关于故宫文物由南京经上海赴基隆、高雄运送过程的重要契约文件;另一份则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亲书条幅墨宝一幅,以嘉勉那先生担任峨嵋文物管理所主任届满五年的辛劳。还有,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特别颁发了二枚“胜利勋章”表彰护持故宫文物有功人员,其中一枚颁给了乐山文物管理所的欧阳道达主任,另一枚则颁给了那志良先生(编号:胜字第6099号)。这枚颁给那先生的勋章,也是此次捐赠史料之一。

2005年这一年,台湾已故知名人士马寿华先生的《竹石大中堂》、《秋江孤帆》指画、《行书白香山诗》三件作品,由其后人捐给北京故宫收藏。此外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周澄、何怀硕、江明贤等也向北京故宫捐赠了新作精品。

2008年:从“珍品交流”到“破冰之旅”

2008年,随着台湾政坛局面的变化,大三通、直航等的实现,台北故宫领导人的更换,两岸故宫交流更为海内外所瞩目,普遍期待着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

台北故宫拟于2009年办雍正展。2008年底筹展人员提出若能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商借若干展品,当能使该展更臻完善。台北故宫遂有了向北京故宫商借展品的计划。

投石问路的机会终于来了。台北故宫应台北市政府之邀,将参加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办的“北京文化创意博览会”。其与会的两位处长、副处长根据该院领导的意见,在12月17日与北京故宫进行交流之际,试探借展的可能性。我听到汇报后当即一口答应,并希望两院共同研究未来合作计划。经商议,拟邀请周功鑫院长访问北京故宫与我去台北故宫回访等。12月20日,北京故宫正式回复台北故宫:“借贵院雍正大展展品选件经检视状况良好,可以参展。”同一天,周功鑫院长在台北接受媒体访问时宣布,将于2009年2月中旬率团访问北京故宫。雍正大展的借展,是必然中的偶然,隔绝一个甲子的两岸故宫博物院由此拉开了交往的序幕。

2月14日周功鑫院长一行来北京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经过会谈,两岸故宫最终形成了包括建立互访机制、台北故宫向北京故宫借展品37件办2009年雍正特展以及互赠出版品、互设商品柜台等8项共识。

这是可喜的成果,但亦非易事。首先要求的是诚意,是否真的想开展两个故宫的交流。此外也发挥了大家的智慧。例如牵涉到名称载示,我们则搁置争议,采取各自宣布的办法,不再双方正式联署。雍正展以借展方式进行,同意台北故宫寻觅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机构,肩负起借展签约任务。这样,由“雍正展”发展为建立展览交流机制,由《龙藏经》出版发展为建立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机制,由“雍正展”学术研讨会发展为建立学术研讨会交流机制。此外,还有落实双方合作机制、建立两院人员互访机制以及出版品互赠机制等。

两岸故宫院长成功互访,台北周院长在北京故宫参观了两天

作为故宫人,真正的故宫是值得认真一看的。周院长2月15日上午沿中轴线参观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及养心殿之前殿、后殿与东西暖阁,经西二长街至重华宫、漱芳斋参观,并在漱芳斋小憩。下午参观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听取李季副院长简报,观看《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第二部)虚拟现实作品;随后折返鉴赏室,鉴赏了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李唐《采薇图》、晋王献之《中秋帖》、晋王珣《伯远帖》、宋徽宗《听琴图》等国宝级典藏。其后又参观我院“文物流通与出入库房管理系统”与“文物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在器物库房中观赏了三件明代剔红与剔黑漆器、一件黄杨木雕、《月漫清游牙雕画册》与两件雍正款玻璃器等。

2月16日上午,周院长继续参观陶瓷馆、文渊阁、钟表馆、景仁宫、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古书画研究中心、珍宝馆、石鼓馆至倦勤斋等。我们为周功鑫院长一行开放的全是平日极少示人之所在。他们看后都表示大饱眼福,再次认识到清宫制作之华丽、精巧、典雅、细腻,要研究明清工艺,非走访紫禁城实地考察不可。

3月1日,我与李季常务副院长带领一行10人去台北故宫参访。下午抵台北故宫博物院,冯明珠副院长以“继往开来”为题对该院作了全面介绍,接着参观山洞及各处库房、保存维护处、科技室、修裱室、教育展资处、儿童学艺馆、志工中心、文物供应商店及所有陈列室。3月2日下午,举行会谈,达成“两岸故宫落实合作交流方案”。会议后召开记者会,公报了消息,我与周院长真诚地接受了记者采访,有问必答,也为隔绝了60年后两岸故宫的交流画下完美句点。

2010年:同走南迁路,寻访两岸故宫共同的根

两个故宫博物院的形成,与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南迁有关。台北故宫收藏着约1/4的南迁文物。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壮举。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倾注着中华民族感情的故宫文物,在民族危难时刻,与中国人民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两个故宫博物院秉承故宫的精神,都在继续弘扬着中华文化。

2010年6月,北京故宫倡议重走文物南迁路,台北故宫提出加上“温故知新”四个字作为主题。于是由北京故宫的16位人员和台北故宫10位人员参加,开展了长达半个月的“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先后考察了4省8市,探寻了37个重要的故宫文物存放地点,寻找了当年部分运输路线,串联起一条忆旧思今的携手重走之路。我参加了在南京的活动,并带队到了贵阳、安顺。

早期故宫博物院院史是两岸故宫的根,是共同走过的路,也是共同的财富,对故宫博物院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两岸故宫都感到需要认真研究早期院史,还互相交换有关档案资料,并且作出研究的规划。2010年北京故宫举办“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台北故宫提供院史档案228件。台北故宫2011年举办“院史留真展”,北京故宫提供了1949年前的院史档案资料8卷111页以及历史照片23张。

2011年11月,我借赴台出席两岸故宫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之机,专门去了当年迁台文物到达台湾的基隆港以及存放文物达15年的台中雾峰乡北沟。在基隆市柯副市长陪同下,在市府大楼六层指点俯瞰,港口历历。自1965年故宫文物运走后,北沟遗址一度成为电影拍摄基地,现弃置荒芜。当年存贮文物的山洞,今犹垒封,我们是拨开野草荆棘才找到洞口的。台北故宫同人1963年3月上巳曾在北沟附近小溪行曲水流觞之礼,今小溪已成枯沟。陪同我去的庄灵先生(原台北故宫副院长庄尚严先生的公子,1938年出生于文物西迁贵阳时),还请来台中市文化局长,商议北沟遗址的保护问题。我们又同周院长、冯明珠副院长谈起北沟,都认为值得认真保护。

退食应非袖手时,退休后不忘致力两岸故宫交流

近三年来两岸故宫的交流在稳步发展。2009年雍正大展,北京故宫借给了37件文物;2011年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及“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中法艺术与文化交流特展”,北京故宫又借给4件和14件。有人说,台北故宫的文物来不了大陆,北京故宫不断借给,吃亏吗?我们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产,不存在吃亏问题,也坚信台北故宫的文物迟早会到紫禁城展出。两岸故宫的学术研讨会,2011年已是第三届。2010年11月2日,两岸故宫举行了视频会议,对未来的合作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的来看,两院在文物影像互惠、展览交流、两院人员互访、出版物互赠及合作出版、信息与教育推广交流、学术研讨会交流、文化产品交流、专业学术课题共同研究等领域中有了进一步发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从1965年以来,先后任院长者有蒋复璁、秦孝仪、杜正胜、石守谦、林曼丽、周功鑫等,其中蒋院长已于1990年谢世,无缘得见,与林院长虽互致过贺年卡,但至今未谋一面,其余4位则有过往来。前不久,冯明珠接任院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李季常务副院长与作为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我联名致函祝贺。9月25日我收到冯院长的回函,谓两院已在多方面建立实质合作机制,“深盼在此稳固基础上赓续加强合作,共同为推广中华文化与艺术而努力。”

我感到高兴,又受到鼓舞,忽然想起2011年11月访台,周功鑫院长、冯明珠副院长为我饯行,我曾写了这么四句诗:“碌碌营营共鼓吹,几多风雨自家知。感君盛意三杯酒,退食应非袖手时。”是的,在两岸故宫的交流上,人人都能出力,我虽已退了下来,又怎能袖手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