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制造”的“青花人物纹罐”、1.92米的汉代五彩瓷器、穿着中山装的元代“青花釉里红描金十二生肖”,此外还有“三英战赵云”葵口盘、于曹雪芹21岁时即烧制完成的“粉彩十二开光金陵十二钗大缸”……这些都是河北一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如果这些“珍品”是真品的话,那么中国瓷器发展史将被重新书写,人类文明的开端又将被提前数千年。
最近一段时期,这座被网友讽为“笑傲卢浮宫”的河北衡水冀宝斋博物馆,因为作家马伯庸发表的一篇博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而名声大噪。在这篇博文中,马伯庸详细披露了该博物馆“令人颠覆三观”的藏品,并感叹“我和这家博物馆之间,一定有一个已经疯了”。
据媒体报道,这家位于河北省冀州市(县级市)的博物馆属村集体所有,由冀州市二铺村兴建。也就是说,这是一家村里盖的民间博物馆,只要建馆资金来源合法,符合村民意愿,于法并无该被禁止之处。至于这些雷人、毁三观的藏品,就像一条镀金的塑料项链,戴的人都不嫌丢人,其他人也无需多说什么。
然而问题在于,这家如此传奇的
竟于2012年7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也是冀州市在“九州之首”文化建设中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更是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
这就太令人匪夷所思了,藏品天雷滚滚的博物馆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官方头衔?虽然冀州市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对馆藏展品的真伪鉴定,不在旅游局的工作范围之内”。但是,对于中学生都能辨别真伪的藏品,难道相关政府评审人员连中学学历都没有吗?
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愿意相信这座博物馆中的藏品是真的。这样,在这家建筑还算宏伟的博物馆的装扮下,当地的文化发展的政绩才会辉煌,当地的旅游等产业或许才会得以带动。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集中展示的场所。而当文化仅被视为发展经济、博取政绩的工具时,这家博物馆其实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文化道具”。地方政府主动蒙上双眼,配合其虚假宣传,最终双方都从中获利。在这背后,受伤的,是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诚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