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的简单解法
谭维四,我国著名文博专家,曾任湖北省
馆长。我省入选“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的七大考古发现,都是他亲手发掘或他任队长时发掘的。他的《曾侯乙墓》在海峡两岸产生较大影响。每次跟谭维四握手,感觉都非常特别,因为他这双手曾将无数沉睡数千年的国宝从地下捧出来,像世人所熟悉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
最近记者来到他家,见面他就感叹:“我老了,走不动了。我刚听说几件盗窃文物的事件,要是以前,我马上去了,但现在去不了了。”
这是文博界熟悉的“谭维四方式”——几十年来,只要他听说有盗窃文物或毁坏文物的事件,他总是要赶到现场,调查事件,然后奔走有关部门,要求查处。
在老人无奈而心痛的感叹中,不难感到,这位在我国享有盛誉的专家,虽然退休十多年了,但至今心还是全部放在文物上。
近些年来,我省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大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以及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建设,对我省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是文物大省,每一项建设工程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文物保护工作。因此这些年来,我省的
也主要围绕大工程来进行。经济建设与文保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采访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谭维四说,这其实是个老问题了。2000年我国曾评选“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我省有7项入选,这7项都是在建设中发现的,如众所周知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经济建设带来了许多考古大发现,同时也可能给文物保护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负面的因素。只要把工作做仔细,就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事实上,大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是做得比较好的,比如三峡工程,国家投入巨资保护库区文物,文物工作省里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总之,只要严格按国家法规办事,只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大工程往往能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主要是大工程往往有较好的文物保护意识。许多单位文物保护工作没做好,并不是因为经济建设带来的,往往是因为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眼里只有赚钱,没有文物保护,这是文物的灾难。
谭维四说,最典型的例子是武当山遇真宫失火事件。违反规定出租文物,才是这场大火的主要原因。现在这样的事件还有。武汉市南洋大楼是我省有重要影响的文物,它是1927年国共合作的见证。如果出于工作需要一时难以交给文博部门还可以理解,但现在南洋大楼里办酒店,开咖啡厅,开舞厅,这就让文物保护工作者不能理解,不能接受。
一些地方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总希望挖出大墓,给经济带来强刺激。政府的这种冲动甚至可能比民间盗墓更有害。谭维四对这种做法颇有微词。他希望地方政府克制这种冲动,慎言“挖大墓”。
在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在大工程建设中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这似乎是个难题。只要有了文物保护意识,严格按法律办事,这个难题就不难解决,这是谭维四对这个难题提供的简单解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