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1-06)作者:于 晖
现在,单纯以观众量来衡量一个展览是否成功,已经被证明了是不全面的。优秀展览重要的是要有更强的扩散力和影响力。这种扩散力和影响力,不应只来源于展品价值和博物馆的名气,艺术设计也应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观众作为扩散的一种载体,不论是口耳相传,还是借助媒介,对展览的任何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人的观点。近几年,国内的博物馆在各方面的发展可称神速。各种展览,政治展览、艺术展览或是商业展览,都一律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尤其强调以内容设计作为主导。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向来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形式服从内容及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解读展览主题的机会,这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过去人们往往只站在展览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这种关系,当谈及展览的时候,包括设计者在内,首先想到的是展品的质量,而不是对于观众的感受。换句话讲,大多数的情况是人们只看到艺术设计的表面功能,而忽视展览体验中观众的心理和情感,使艺术设计流于形式,忽视了艺术设计中“美”的作用,更忽视了艺术设计的真正意义。正如俄国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所说:“深刻的思想只有通过完美的形式才能够令人感动。”
优秀的设计应使观众与展览建立情感的交流,如果观众不能在展览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如喜、怒、忧、悲等多种情感,那么从某种层面上说,展览在设计上是失败的。展览体验是一种纯主观、在观众参观展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感受。用户体验是近几年被各领域用烂了的一个词汇。我们常说,体验是可以影响记忆的感觉,以绘画为例,当艺术家登上山顶的有利位置,在那儿耐心地坐上几个小时,进行勾勒、上色和标注。与照相迅速得到一个精确的形象不同,绘画艺术要求专心致志和强化体验的素描,在创造时积极的参与也使爬山的经历变得更强烈、更个人。用这个例子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数字博物馆如此丰富的今天,人们仍然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前往博物馆,这也是展览的魅力所在。
艺术设计的重点在于情感导向,在第一时间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因此,展览的艺术设计寻求展品本身情感和观众所需情感之间的共鸣和构建。展品本身的情感是独立的,观众的情感却是多面的,如何将展品的情感解读成观众需要的情感,从而实现展览举办的真正意义,是情感化设计的最终目的。这种满足不应只是一种迎合,更不是一种强制和灌输,而是一种呼唤和引导,它的关键在于,发现和整合观众深层与展品契合的情感,选择这种情感,加以扩大和渲染,在观众沉浸于满足、亲近、放松的情绪中,并在和谐一致的情感引导下,将展品或展览的其他知识、内涵、意义偷偷地放到观众的大脑中。只有这种“暗度陈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与“教育”,才能让人在心灵深处认可我们所表达的立场和视角、态度和认知,也才是将无数的个人思维引向共有文化思维模式的道路,才真正使博物馆的展览成为提升人民素质,激发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随着展览的发展,以及馆际间交流的增多,我们发现同类型的展览在展出形式上越来越像,展览与展览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小。这是同质化的问题,也是个性化缺失的问题。艺术设计的情感化拥有改变这种现状的能力,将情感化设计与展览体验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空间、色彩,或是其他环节的处理,对观众的情绪、记忆、个人观等多方面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地完善展览体验。更深层次地讲,艺术设计的情感化的关键在于营造的氛围与观众情感的承接,满足人们情感的诉求,这是一个需要被慢慢认知的过程。
怎么做?我认为,还是应该从设计的三种加工水平入手。
情感设计语言自然流畅,使人不由自主地想接近它、喜欢它,让人有所感触,让人着迷,让人产生幻想。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把艺术设计做得精致,把展览做得好看,这是设计的本能层,因为观众对它的反应是生物机制的。这种“美”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激发观众的正面情感。正面情感能够唤起好奇心,激发创造力,使人更容易接纳干扰并去注意任何新的事物或事件,更喜欢注意整体而不是局部,在正面情感的影响下,人会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更能容忍一些细节上的小问题。而当人处于负面情感当中,则会发生相反的事情。负面情感会令人把注意力集中于细节,伴随负面情感,人会感到焦虑和危险,情感系统会使肌肉紧张起来,使人感到疲惫。Donald.A.Norman总结那些能引起正面情感的情境包括:温暖、舒适、明亮的地方;温和的气候;香甜的味道和气味;明亮的、高饱和度的色彩;悦耳的音乐;微笑的面孔;有节奏的拍子;对称的物体;圆润平滑的物体;能激发美感的知觉、声音和形状。这些都是在整个人类进化历史当中,提供了食物、温暖和保护的情境和物体,在生物性质的层次上每个人对于它们的反应都是一致的。
出于以上原因,我一直认为将展览的前言板设计的美观化、生动化,甚至场景化是很有必要的。展览前言作为整个展览中最先与观众见面的内容,却很少有人愿意在上面花费更多的精力。大多情况下,前言的设计都平平淡淡,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甚至游离于整体的设计风格之外。美观的前言板能够激发观众的正面情感,就好比一本封面设计优雅的书,会使人有想要翻开看看的冲动,这是本能的反应,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必要的设计,在耗费财力的同时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是退一步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生动、立体、场景化的前言,都总比单调的平面文字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谷歌doodle类似,这种设计还能激发观众反思层的情感,2011年谷歌公司获得了doodle的专利。该专利被描述为“一个可以诱惑用户访问一个网站的系统和办法”,有人评价说看到谷歌doodle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变美好了,展览的前言也应该有这样的作用。 (中)
(2015年1月6日8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