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1-09)作者:曹 雪
儿垂孩钓香熏盘
馆藏瓷枕
河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孩儿垂钓纹瓷枕,枕呈椭圆形,枕面出檐,中间微内凹,内画童子垂钓图。童子头梳刘海,身着紧袖长衣,手持鱼竿专注的垂钓水中游鱼。三两根曲线画出流动的水流,滋润的笔墨勾勒出三条抢食的游鱼。童子屏息凝气的“静”与水中游鱼的“动”、简约至极的线条与内蕴丰富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富情趣。每当观众看到这件孩儿垂钓纹瓷枕时,都会情不自禁的赞叹一声:“真好”。
既然大家都喜欢孩儿垂钓的画面和意境,那么怎样利用它开发出大家喜欢的文化产品?瓷枕现代人已经不使用了,所以单纯的文物复制是绝不可取的。如果简单把孩儿垂钓图做成纹样印在纸张、瓷器、衣服等载体上作为博物馆的商品未尝不可,却总是无法传达出孩儿垂钓纹的意境。有一天,当我疲惫的靠在沙发上,端着热气缭绕的香茶静静地发呆时,脑中闪过那幅孩儿垂钓画面,忽然有了一种物我两忘的感觉。童子所钓者是鱼,我所钓者是心。如果能把孩儿垂钓图做成一个立体的瓷塑,当人们买回家放置于桌面案头,点起一根线香,于烟雾袅袅中静思澄虑,或许能暂时忘却俗尘,收获一份宁静。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着装在改变,但许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找到传统与现代、共性与个性、情感与趣味的契合点,就能设计出一款好的产品。
孩儿钓鱼纹枕的枕面是平的,如果把平面的画制作成立体的瓷塑,必然要重新设计。造型可变,但意境不能变。经过思考,我舍弃了画面中童子身后的背景,把平面的侧视的童子图案改为立体的正面的造型,根据宋代服饰和雕塑资料,在尊重原图的基础上稍作改变,张弛有度的进行塑形,设计出了一个新的童子造型。童子大头短身,圆圆鼓鼓的脸,露出宽大的脑门,脑门心只留一小撮短发形如鸡心,眉如弯月,眼如枣核,翘鼻阔耳,脖子稍短,身体略微弓着腰,外穿交领斜襟衫袍,腰间束带扎成蝴蝶结,内穿肥裤,脚上穿豆包鞋,左手藏于袖中垂于腿部,右手做握鱼竿状,钓杆设计为线香。至于游鱼,设计为浅浮雕图案。游鱼和童子之间用一块长条形瓷盘联系起来。童子站在一个长条盘子的一端,手中握着一根细细的线香,盘子的另一端上刻划出流动的水流,浅浮雕游动的鱼儿。经过反复地设计和修改,一款“孩儿垂钓熏香盘”诞生了。精巧的设计必须要有精良的制作才能保证它的最终效果,为此我找了数家公司进行试制,最终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童子形象稚拙可爱,面部刻画细腻,惟妙惟肖,身体自然匀称,衣纹流畅,整体造型精美雅致。瓷胎素白匀净,温润内敛。
这款“孩儿垂钓熏香盘”成型后,看过的人都非常喜欢, 在2014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推介活动”中获得“最佳人气奖”。
(2014年12月23日5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