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文物报》(2015-02-04)作者:杨理胜

2014年2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在央视1套、9套及湖北卫视首播,引起人们对楚文化的高度关注;2014年7月15日,《楚国八百年》又在央视9套重播,再度引发热议。

统计数据表明,《楚国八百年》首播时,全国34个中心城市的收视调查显示了该片的优异,也成功带动了央视纪录频道同一时段收视率的明显提升。从百度和新浪微博的表现看,该片搜索在截稿时已达61万多条;新浪微博有关《楚国八百年》的网评,短短几天已达1000多条,和《舌尖上的中国》之首播相比,有过之无不及(2014年3月4日《湖北日报》)。

应该说,《楚国八百年》的出品,填补了楚文化高端纪录片的空白。这个片子,基本消化了50年代以来楚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也有效体现了地域文化研究从葳蕤兴发到蔚为气象以后,某一特定区域的群体在努力发展社会经济、逐步加强民主政治的同时对文化精神的挖掘与提升。

然而,由于电视手段对楚文化的表述并非直观,再加上观众对楚文化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片子上映以后,也留下了诸多遗憾。作为楚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兵,也作为《楚国八百年》剧组的一员,我在片子打造之时和热播以后都有过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有限体现在了片子当中。

2011年10月中旬,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12次年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博物馆作为东道主,在迎来各位专家学者的同时,也迎来了湖北卫视《楚国八百年》的拍摄团队。2012年我成为该片文史统筹,在工作之余承担剧组交派的任务,就《楚国八百年》上镜的专家、文物、道具、场景等提供专业支持,就台本当中的史料予以推荐与把关,并修订台本。

《楚国八百年》剧组来武汉以前,就已明确这部片子不能是简单的历史罗列,而要从文化角度立意。在我看来,这个思路与先师张正明所倡导的从“心理定势”角度考察华夏族群文化是合拍的,与台本撰稿人张宏杰所关注的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是合拍的,同时,也与我把800年的楚史还原为80年的人生是合拍的。我们都希望透过材料,从文化角度解析、还原楚国的生老病死,进而品出一些诗意来。

张正明认为,从心理定势的角度来说,华夏民族共有的性格倾向是复合的,对华夏民族性格倾向的成型起决定作用的是楚与秦。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楚国和秦国由偶尔合作的两极渐变为互不相容的两极;汉朝建立以后,在国家统一格局上承秦制,在文明进步的趋向上承楚风。长此以往,这种双重性格倾向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张正明先生这种思路,是对楚、秦族群性格升格为民族性格的剖析。

张宏杰认为,从少数民族“汉化”过程体现的规律来看,那些本来的边缘国家一旦充分中原化以后,就必然成为身边另一个边缘国家眼中的猎物。这一规律直到明清易代,仍然显示出强大威力。楚亡于秦,只是先秦时期的个案,可是这一个案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潘多拉之盒”,狂热、贪婪、嫉妒、痛苦始终伴随着入主中原的新鲜血液一起成长与毁灭,直至无可奈何地留下希望,推倒重来。这种思路强调的是某一族群文化入主中原后的嬗变。

我认为,从人生对楚史的还原来看,800年楚史其实就是80年人生。我们可以把楚国看成一个有着光荣过去的贵族子弟在历经劫难、走上顶点以后再跌落尘埃,最终知耻后勇、重拾河山的过程。我的思路,是希望通过冷冰冰的考古材料,看出楚族的成长历程,强调对楚族族群情感的还原。楚国800年的经历还原成为80年的人生以后,这个国家生、老、病、死的关键节点已大致清晰。让人深思的是,楚人30岁左右的经历,与今天的中国颇为相似,值得关注。

我们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全面内战与文革的阵痛以后,很多贵族子弟家道中衰了。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向钱看”的趋势异常明显,暴发户层出不穷,可是文化水准并没有与之同步,甚至过往的断裂,也无从续接。这种遭遇,和春秋早期以前的楚国是相似的。

然而,当下的中国与春秋早期的楚国又有着本质区别。春秋早期以前的楚国,以农奴制的形式扩张,通过攻城略地、开疆拓土满足私欲,在此前提下,民强而国弱,其国民性格是外张型的;而今天的中国,青壮年农民脱离土地,先行致富者转移资本,社会转型和原始积累通过扩大内需来解决,民弱而国强,其国民性格是内向型的。众所周知,外张型的性格可以因为一致对外而转移内部纷争,而内向型的性格却让人意气难平而情绪郁积于胸,二者之间的区别灼然可辨,泾渭分明。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诚心去楚人那里寻求借鉴。楚人把一个辟在荆山的蕞尔小邦建设成为文化璀璨的世界第一大国,其后虽亡于秦人铁骑,但最终却重拾河山建立了汉朝,这种奋发上进、不折不挠的精神让人感佩;楚族在家道中衰后奋发图强,经济实体强大以后马上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这同样是已经被今人淡漠掉而需要亟待加强的。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贵族时代的来临虽在前方,但似乎又如此遥远,到底该何去何从,值得每一个当局者体味与深思。

在《楚国八百年》首播时,我曾写过两段个人签名:在梳爬罗掘中展现人文关怀,利用高端媒体促成社会思考。《楚国八百年》背后的学者们,可以实现多少初衷呢?《楚国八百年》让民众与学术建立了真诚的交流与豁达的和解。抛开个人义气不谈,这是我们国家的胜利。

我想,冷冰冰的考古材料,是有情感存在的。人群迁徙,有迁徙之痛;族群争夺,有战争之苦,然而在大局面前,每一个体都是如此卑微。学者、媒体人有责任去启发、引导,让大家多一点反思与关怀,毕竟,千百年前的先辈和我们,都在属于自己的岁月里鲜活着,大家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是那么相似,也是那么真实。

这是一种生命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Leave a Reply